司銅生
摘 要:隨著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完善和資助工作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職資助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引導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資助工作的現狀,基于工匠精神培養視角,積極探索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新模式,實現資助和育人相結合,通過校園、企業、社會共同努力培養踐行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實現學生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高職資助;工匠精神;職業能力
“工匠精神”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工作報告里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不僅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回歸與重塑,更讓國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規模正在逐步增大,資助育人功能發揮變得更加緊迫。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往往走進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忽視職業素養培養的怪圈,重塑工匠精神更成為了一句空話。只有創新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新途徑,拓寬資助工作的組織形式、思路等,才能充分發揮這一育人的抓手功能。只有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資助工作相結合,不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灌輸工匠精神,他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一精神的真正內涵,我們才能持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才能真正發揮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
一、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存在問題
(一)重視物質資助,輕視精神資助
高職資助工作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往往重視對貧困生的物質資助,著眼于緩解學生當前經濟困難,缺乏培養學生的自助解困能力。家庭經濟基礎差造成物質的匱乏和貧困,出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往往有走向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進取,將貧困作為磨煉人的催化劑,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另一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恰好相反,認為受助心安理得,安于現狀,缺乏人生美好藍圖的規劃。這一類學生由于經濟貧困很容易造成自卑、偏執、過度敏感等心理障礙,最后陷入缺乏自信、逃避現實、自我封閉和失去動力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終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和日常交往。一些高職院校忽視了對這一類學生的精神資助,出現了經濟上緩解一時困難、精神上問題不斷的怪圈,進入缺乏“精神解困”的誤區。
(二)忽視職業能力培養
受到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沒有很好地認識到勤工助學強大的育人功能。由于這種認識的片面性,以及資助不能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由此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缺乏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進行資助后各種職業能力沒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見,這種忽視職業能力培養的做法必將影響貧困生的自我價值實現、能力培養、人生規劃等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提高和深化。
(三)缺乏工匠精神塑造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更是職業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社會使命。不少高職院校由于缺少對資助育人功能重要性的認識,忽視了育人過程中工匠精神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僅僅將資助金當作國家的無償資助,那種對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執著的態度很難融入學生心目中。
二、基于工匠精神培養視角的高職院校資助育人有益探索
高校資助體系日趨完善健全,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使得眾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近年來,我校在做好扎實的資助工作基礎上,促進高職資助工作與機械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培養受助學生的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成長成才。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和培養匠心精神,他們才能真正理解這一精神的真正內涵,我們才能持續提升家庭經濟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才能真正發揮高職資助的育人功能。這也是新時期資助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
(一)把資助工作融入專業學習過程中,營造校園工匠精神文化氛圍
匠心精神是高職教育的核心精神,營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更是每一個高職院校的奮斗目標。我校在高職資助幫助學生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安心專業學習的同時,把匠心精神與專業課程、社會實踐、人文素養教育等相結合,讓工匠精神在校園內生根發芽。將工匠精神所具有的精益求精、創新等職業精神融入到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課程、實驗實訓等當中去,強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親身體驗、知行合一,大力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技能,促進書本上知識“內化”為學生真正的“本領”;在學和做的過程當中,受助學生真正感受到和獲得切身體驗—匠心精神對職業、崗位等的重要性。另外,在對受助學生進行日常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工匠精神的引導,通過課堂教學、展板、校園微信公眾號、網絡視頻、講座、技能競賽、志愿服務活動等形式多樣的途徑來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等正向引導,將工匠心精神的培養內化為自身所需的職業態度。
(二)樹立優秀典型,拓寬資助育人工作覆蓋面,培育自立、感恩、擔當社會工匠精神
加強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三項教育”,培養受助學生的自立自強、誠信守信、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我校建立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公開評審評獎機制,“誠信之星”、“自強之星”的評獎活動,構建長效激勵機制。樹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優秀典型,使受助學生有榜樣,強化受助群體激勵功效。側重精神幫扶,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 以課外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激發受助學生的善良,樹立知恩感恩,回報社會,服務他人的匠心精神,錘煉意志、提升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施展才華,做出貢獻。
(三)強化受助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企業工匠精神文化
培養受助學生具有現代企業的匠心精神,不僅依靠學校的力量,還與提供頂崗實習崗位的企業的支持必不可分。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積極開拓高職資助工作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實踐基地,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企業積極參與到培養具有匠心精神的學生過程中去。我校加強與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130工廠、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光學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紅宇集團有限公司等省內外軍工企業交流,為受助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就業崗位,企業所具有的軍工文化和匠心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受助學生的行為、價值觀,不斷磨礪精神品質,掌握扎實本領,逐步成為認同企業文化、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具有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的技能專門型人才。
高職資助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幫困”和“精神解困”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需要積極探索資助育人的新路徑,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資助相結合,積極培養機械類高職學生的匠心精神,將匠心精神培養融入到高職資助工作當中,實現資助、育人、匠心精神融合在一起,不斷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一個個工匠脫穎而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工學結合[Z].百度百科.
[2] 曲紹衛,劉晶.當前我國高校助困與育人契合的實效性分析——基于全國11所高校大學生資助問卷調研[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3]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 馮光娣.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模式的研究與對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5] 博林.文化創造與“工匠精神”[N].光明日報,2016-04-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