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心 鄭雪松
【摘要】河南省于2017年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通知》,各中小學校要求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必修課列入課程計劃,所需課時在學校課程中統籌安排,著重強調了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以周口市太康縣陽夏路華夏中學、信陽市浉河區第十小學、信陽市勝利路小學等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河南省中小學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現狀,目的在于了解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現狀與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了解程度,找到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中小學 認知調查
【基金項目】信陽師范學院 2018 年度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河南省小學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問題及對策研究”(2018-DXSZD-009 )重要研究成果;2018年全國民族教育科研課題(ZXYB18020)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3-0251-02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0份,對河南省信陽市、周口市所屬的鄉鎮30所中小學發放了問卷,其中從周口市太康縣的華夏中學抽出高一、高二學生共400人、信陽市浉河區第十小學、信陽市勝利路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共800人。問卷從基本信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共40小題,之后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得出當前河南省中小學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現狀。
一、河南省中小學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認知現狀
(一)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認知和態度
如表1所示,在抽樣調查的1200位學生中,覺得傳統節日很有意思,并且樂于參與其中的學生占90%,此項數據表明河南省多數中小學學生還是非常喜愛并且愿意參與傳統文化節日的,不過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小學學生比起中學學生更喜歡傳統文化節日一些(如圖1)。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們對《論語》、《增廣賢文》、《中國神話》等傳統文化書籍都十分感興趣;也喜歡讀例如《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故事》等歷史相關的書籍,這同時也表明學生們都很希望通過書本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
本次問卷調查(如表2所示)取樣的中小學學生中,男女比例平衡,且中學以高一高二為主,小學則以五六年級居多,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思維基礎,他們都能夠做出符合自己真實情況的選擇,保證了本次調查研究的信度與效度。在問卷第二部分第一題“我愿意多花時間跟父母交流,陪他們散散心”中98%的同學們都選擇了希望多跟父母交流這個選項;第三題“我對四大名著很感興趣”中,97%的中小學學生都選擇了非常同意這個選項;中小學學生們雖然不一定從理論上了解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仁義禮智信”,但卻在日常行為中體現了對傳統文化核心要素的繼承與發揚。
二、河南省中小學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誤區及分析
問卷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考查共涉及11道小題,主要考查了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朝代歷史、核心要素與名城古跡等。在第一題“以下哪本書籍屬于四大名著”中,96%的學生都選擇了正確選項《紅樓夢》(如表3),而在第四題“歷史上成為王城最多的城市是?”98%的中小學學生都選擇了洛陽而并非正確答案西安;第五題“以下哪個習俗不是我們除夕的時候會做的?(穿新衣、吃元宵、收壓歲錢、吃團圓飯)”中,很多人都會認為穿新衣和吃團圓飯不是除夕做的事情,但這種選擇跟現在生活狀況的改善有很大的關系;在回答有關歷史名勝古跡如天壇、龍門石窟等的問題上,多數學生都能正確判斷西安和洛陽的代表性建筑。這表明學生對傳統文化建筑都有一定的所了解,但知曉的區域過于片面,回答問題過于想當然地進行主觀判斷。
(一)認識誤區
在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六題中,第一題“以下哪個節氣既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是二十四節氣?(清明、芒種、霜降、大寒)”中,多數中小學學生都明確地掌握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但對二十四節氣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缺失,清明是我國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同時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人們往往在這個時節踏青郊游,甚至常說的“明前茶”也跟這個節氣有關;中小學學生們知道都知道清明作為傳統節日的來歷,但卻不明白清明作為節氣具有的含義。第二題“以下哪個節日屬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中秋節)”中小學學生都選擇了正確答案中秋節,他們對傳統節日都十分了解,但第四題“歷史上成為王城最多的城市是?(西安、北京、洛陽、南京)”中,多數學生卻選擇了熟悉的河南省洛陽市而不是正確答案西安,說明學生們答題多半是根據自己的模糊印象和對傳統文化一定的基本認識進行判斷的,缺乏傳統文化知識的客觀性與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的全面性。
(二)誤區分析
“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遵循傳統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把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當前中小學的教育實踐中去。”[1]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知曉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更要將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在教學方法中體現出來;單單只了解自己區域的傳統文化知識是不夠的,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學生們還應當多元化、全方位、深層次地去了解傳統文化,把握如二十四節氣存在的意義,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當時的社會人文結合再去進行學習,從生活中去履行自己的仁義禮智信。
三、改進河南省中小學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認知的措施
(一)加強中小學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全面性
由表4可見,不同年級的學生與是否正確回答第四道題的r=-0.01,是一個負相關的相關系數,這個數據表明學生的年級與正確率的相關性不高,不管哪個年級的中小學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知識在第四題考察的知識都有一定的認識誤區和認知盲區,表明中小學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在系統性方面還有待開發。有人將傳統文化教育的體系分為“經典文本、文化知識和技藝技能三個部分”[2],學生要首先在這三個部分進行深度學習與傳統文化核心要素的思維,才能加深我國中小學學生傳統文化的理解。
(二)更新中小學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念
傳統 文化教育不光是停留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更要去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科學是文化的診斷性、批評性維度,意識形態則是辯護性、辯解性的維度。”[3],中小學學生應該洞察傳統文化教育的時效性和動態性,不斷更新自己的學習理念,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教育思維意識,將傳統文化知識加以自己的經驗予以構建,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他們可以在沒有困難、乏味、抱怨或挨打中掌握科學,好像在做娛樂活動。”[4]只有保持教師自身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思維不斷更新,學生才能接更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理念。“保存兒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天性武裝起來。”[5]
參考文獻:
[1]沈立.淺論如何在中小學推行傳統文化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7(5):2-6.
[2]徐梓.中華傳統文化應成為中小學教育的“正餐”[J].群言,2014(7):31-33.
[3]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譯林出版社,2014(6):231.
[4]夸美紐斯.大教學論·教學法解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23.
[5]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61.
作者簡介:
王柯心(1998-),女,甘肅蘭州人,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專業本科生。
鄭雪松(1967-),女,河南固始人,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