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利群
摘要: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忽略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泛化教學,這十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當前的素質教育對教學過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差異進行教學,用分層教學的方式巧妙設計課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語文;因材施教
一、引言
分層教學法最先由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貫徹實施,他所倡導“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分層教學法的要求??追蜃右罁W生不同的認知水平以及個人愛好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今,分層教學法仍有著先進的時代意義,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教師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能夠抓住學生差異,幫助學生共同進步。
二、分層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教學對象分層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開始前首先要對學生具備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將學生進行分層。分層教學法中最重要的法寶是“分層”,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分層時要結合多方面的特點,不能簡單劃分??荚嚦煽兪欠謱訒r的一大參考因素,它比較直觀的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呈現出來。但考試成績只體現了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教師還要參考學生的閱讀水平、寫作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有的學生寫作能力強與閱讀能力強因此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口語表達能力稍顯不足??谡Z表達能力無法在書面考試中體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多加觀察,然后再將此類學生劃分為書面表達能力A層,口語表達能力C層。只有將學生進行詳細的劃分,才能實實在在的幫助學生突破弱點取得進步。除了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劃分外,還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劃分。對于勤奮好學但成績仍不太理想的這層學生,教師在平時要多加鼓勵;對于成績好但在學習時容易分心的學生,教師要用嚴厲的態度督促其學習。僅僅依靠考試成績劃分學生是片面的行為,只有對學生進行全方面考察,才能幫助學生進步。
(二)教學目標分層
對學生進行分層后,教師就要依據學生的不同的特點設置教學目標。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儲備量都稍顯不足,因此教師在設置最高目標與最低目標時都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教師對于不同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第一層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掌握青蛙的生長過程和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以及讓學生了解到青蛙是益蟲,我們必須保護它們。對于第二層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熟讀課文,并掌握青蛙是益蟲的觀點。第三層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只要求他們掌握基礎的生字詞“蝌蚪、青蛙、鯉魚、碧綠”等詞,并能夠流利地朗讀文章。小學低年級最基礎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生字詞,如果學生實在難以實現更高層次的目標,教師也可以放松要求,完成最低目標即可。
(三)提問難度分層
在課堂上,教師要時時刻刻記住與學生進行互動,而提問正是最佳的互動方式。提問可以及時的檢驗學生對當堂課的掌握情況,還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提問時,教師也要依據學生的差異分層提問。比如在學習《村居》這首古詩時,教師就可以展開分層提問。對于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同學,教師可以提一些發散性思維的問題,比如:學習了這首古詩后,你想在這么美好的春光里做些什么呢?這類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就可以讓學生盡情的發揮,不再拘束。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同學,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比如:詩人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內心什么樣的情感?在提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探索詩篇主題,從而更好的掌握全詩的內涵。依據學生個人特點進行提問,能夠幫助其取長補短,激發對語文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評價分層
在提問結束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回答情況作出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在評價時教師也要掌握一定的策略,不可全盤否定也不能大肆褒獎。當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完整地將答案回答出來后,教師要給出適當的表揚,切不可過分表揚學生。盡管學生的回答十分令教師滿意,但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驕傲自滿、固步自封。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因此極容易在褒獎中迷失自我。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可能回答得不全或者是回答錯誤,教師也要給予其鼓勵,而不能嚴厲呵斥。小學生們的心靈比較脆弱,若是教師因為其回答錯誤便嚴厲呵斥,那么他們會慢慢失去對語文學習的信心甚至是厭倦學習語文。教師通過分層評價的方式給予學生適當鼓勵,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水平的提高。
三、結語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不知變通,而應掌握靈活的策略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師利用分層教學法依據學生個人特點設置教學目標、進行提問、給予評價都有利于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生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郁玉成.淺議小學語文課堂分層教學的運用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 (34):59-60.
[2]龔家麗.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A].教師教育論壇(第二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
[3]王新桃.小學語文課堂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 (0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