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娜 紀躍芝 劉慶懷
摘要:為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數學分析》課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首先論述了《數學分析》課程思政的重要性,繼而詳盡闡述了在教學內容和環節上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改革措施,為《數學分析》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數學分析;課程思政;科學精神;隱性教育
為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們要推動《數學分析》“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1,2]。數學分析既是初等數學的延伸與升華,又是現代數學理論的基礎,課程中蘊涵的逼近思想、極限理論、邏輯原則、建模技巧等對培養高級科技人才發揮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國內外數學分析教學,主要還是立足于培養數學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廣,這就決定了數學分析研究的主體是經過抽象后的對象,包括抽象化、邏輯推理、最優分析、符號運算等。數學分析課程的教學除體現了課程嚴格的邏輯體系外,也反映了現代數學的發展趨勢,吸收和采用現代數學的思想、觀點與先進的處理方法,然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素養、人文情懷以及數學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的傳播與滲透。
在數學分析教學中對學生科學素養與哲學思想的培養研究是必要且緊迫的。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本質是對世界的認識,而認識世界是我們的目的,所有的學科,包括數學,都是人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使用的工具。數學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諸如對立與統一、否定之否定、現象與本質、相對與絕對等,眾多生動實例說明了哲學家是如此重視數學,而數學又始終在影響著哲學。科學精神其核心內涵是獨立思考、嚴謹規范、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構建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結合的《數學分析》課程內容體系[3]。授課有情懷,勿忘播撒信仰。專業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遺忘、會過時,而德育是解決人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方向,是人內心的航標燈。因此,在數學分析課程教學中,要扭轉重教學、輕育人的狀況,要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科學精神和自信心,有效開展勵志教育,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數學分析》課程進行思政改革。
1.解剖數學中的哲學思想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數學分析課程知識體系框架恰好體現了這一點。數學分析中許多概念、定義、定理的證明體現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思想,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質變量變規律,否定之否定等規律,數學范疇的常量與變量、有限與無限、直線與曲線、連續與間斷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關系,體現了哲學中辯證與統一的關系。因此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加強知識背后哲學思想的挖掘和傳遞。
例如,數學分析中的微元法,是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常用方法,數學分析用其極限語言將其抽象出來,在數學分析中給出嚴密的定義。這一方法體現理論源于實際,又應用于實際的哲學思想。
2.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
數學家們追求真理的鍥而不舍,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不畏艱難險阻,認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廢寢忘食的工作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并發揚。結合課程中所涉及的數學家的生平,以及數學家們身上體現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對學生進行人格、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人文情懷。
例如,在講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時,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牛頓的故事—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從小酷愛讀書。對奇妙的自然現象特別感興趣。一生的成就不只是創立了"萬有引力"學說,他還發現了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發現了形成雨后彩虹的原因,并在數學、天文學、力學等領域都有偉大的發現。他成就巨大,可總是說自己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使學生意識到,偉大的科學家也有謙遜的一面。
3.結合中國社會發展,加深學生對數學重要性的認識
目前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而基礎學科研究,引領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數學是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凸顯出數學學科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團隊教師要不斷深化數學的重要性,強化數學的價值導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增加學習的自主性。
4.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
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的同時,要加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基于多維啟發與循序漸進、教學相長與學以致用、自主學習與實踐能力、立體思維與創新意識等原則,培養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5.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程組教師將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參加諸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數學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高校SAS數據分析大賽等,加強知識的學以致用,在實踐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價值所在。反過來,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又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會促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為了完成《數學分析》課程思政的轉變,我們要以課程為載體,思政教育為靈魂,達到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鮮明,將傳統的課程邊際淡化,使得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只獲取數學專業理論知識,更提升了學習能力和思想政治意識,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1),31-34.
[2]吳月齊,試論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三個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 (01),67-69.
[3]虞麗娟,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J],上海教育,2017,6-7.
作者簡介:郝麗娜,長春工業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講師,博士,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