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圣
【摘? ?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人格和品質的階段,是學生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時期。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加深,國家和學校越來越注重對中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的培養,道德與法治關乎著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起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探討,為這一門課程的開展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并且為學生學習和開展思想品德的活動規劃好路線。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核心素養? 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086
初中階段是實現全面教育的過渡期,對于學生如何形成“人”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階段開展體、治、德、美、勞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重要的是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在短暫的人生中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立德樹人對于人才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在初中的教學體系中,將道德與法治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能夠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學生。同時 也有助于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的法治精神。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素養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綱》中,有特定的條例指出,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教學實踐,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素養以及法治素養的教學基礎,同時也是教學的根本內容。將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效的結合,能夠更好的被學生吸收,促使學生依照教學目標,向著美好的方向繼續前行。然而初中階段是一個思想萌芽的階段,學生對于是非判斷的標準還不能很確切的了解,在思想認識和法律意識上還有所欠缺,在此老師對于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開展實踐教學時,老師必須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老師應當樹立以德育人、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理念貫穿于核心素養培育中,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了解到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所帶來的好處,以及自身核心素養和道德素質、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如老師上課時可以講生活實踐中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將教學情景生活化,同時又將課堂知識與生活結合,對此闡述一定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從這些真實的故事中感知思想道德與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學校是學習環境最好的地方,這里不僅有優秀的師資力量,還有大量的教學設施,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完成培養學生的學習計劃,老師可以充分的利用教學資源,完成學生的教學培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1]。
二、創設教學情境,搭建學生展現自我的教育平臺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下一代人的培養必須要更加注重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特別是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之前,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性等,這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案作出調整,創設出教學所需要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影響,環境的好壞是決定著學生是否成才的關鍵,在開展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學習時,老師一定要創設好符合學習主題的情景,盡最大的可能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喜歡聽、愿意學,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育的作用,讓學生從中收益。同時,對于初中生而言,要學會掌握自己和老師、同學、集體、社會的處理方法,嘗試著如何探索優秀的事物以及人,把優異作為探索自己和情感支撐的重要方式,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能夠全面且深刻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認知。只要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的活動中,才能提高他們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才能使他們適應社會的發展。在有效的思想品德中,學生通過思想道德知識進行學習,以探索的方式挖掘自己,在充分的了解思想道德與自身發展的關系后,能夠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學生自身的道德與法治體系[2]。
三、增加互動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只有在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去判別事物的正確與否。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屬于理論性的東西,比較枯燥無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開展教育實踐課時,老師要靈活運用教學資源,根據教學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多增加與學生互動的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爭取在教學活動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的了解學生所反饋的東西,為下一次課堂活動的開展。同時,也能鼓舞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如讓學生排練一些關于尊老愛幼的話劇,以及開展一些關于法治觀念的講座等等,只有充分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貫徹核心價值觀知識,弘揚我國的優秀文化,為社會培育出高素質、高品質的綜合型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教育是育人的關鍵,將核心價值觀有效的傳播,便于我國構建團結互助友好的社會主義社會[3]。
四、強化教學環節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按照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網絡相結合,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強調教學環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知識的講解環節。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既要對知識進行講解,又要引導學生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在開展教學時,老師要全面系統的對知識進行講解,有目的的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讓學生自主思考、自行做決定。二是播放相關視頻。
五、結束語
初中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制課,有助于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能夠對事物進行正確的選擇,判斷是非的標準以及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道德與法治在初中教學課程中,所占的比例不高。由此可以看出,學校對這一門課程的關注度不夠。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應該重視這一門課程的開展,對此提出具體的培育策略,希望真正實現素質培養的有效拓展,為國家培養綜合性的高品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輝.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2]王應果.初中道德與法治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東西南北:教育》,2018(2):13-13.
[3]李雪.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培養[J].現代交際,2018,490(2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