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芳
【關鍵詞】 ?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家國情懷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3-166-01
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要求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學目標,由之前的三維教學目標,過渡到現在所提倡的歷史核心素養上,也就是要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有機滲透歷史核心素養。結合核心素養與家國情懷兩方面來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來讓學生對家國兩者間的互相依存性,和兩者間的區別性進行梳理,在幫助學生在歷史教材中明確到國家的統一與繁榮,才能促進家園的幸福與安定,讓高中學生建立強烈的愛國愛家的思想意識,并讓學生抱以高尚的“家國情懷”來投入到各科課程的學習中,落實新課改理念下的核心素養目標,提升高中學生的歷史素養與綜合能力。
一、在教學中通過圖片體現歷史內涵
在對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豐富的歷史圖片,來作為構建學生認知久遠年代的歷史事件。以其沉默的圖片形式發揮出極強的歷史釋義作用,便于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進行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從而展開對歷史事件的想象與理解,以能夠作出對歷史思想或歷史價值的分析與判斷。一般來說,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引用如下類型的圖片作為參考:一是引用極具歷史背景色彩的遺址圖片,如歷史原樣貌的圓明園圖,后來復建后的現代圖、還有像都江堰的原圖與現圖等。在新舊圖片的對比中,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對遭受到歷史的摧殘和打擊下的國家產生深深的惋惜與憤概之情,也樹立為國家重振歷史雄風的發奮圖強精神;二是可以引用歷史流程圖、或是利用對比圖來讓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例如,在學習早期政治制度相關的內容時,便可通過具有方向性的流程圖,來幫助學生對歷史進程的理解,如從周天子到諸侯,再到卿大夫,再到士這些分封與宗族間的關系作出有效的說明。另外,還可以引用對比化的歷史圖,如將分封關系與西方國家等級制度進行對比,構成學生對在歷史階級制度更清晰化的理解。
二、通過歷史故事,滲透家國情懷思想
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在歷史發展的不斷變遷與發展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歷史真實案例與素材。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很多有價值意義的歷史素材被人們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保存與利用,如將這些素材融合成極具教學意義的教學課件,或是視頻資料。在各高中學校中,教師們也都積極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歷史課程的教學。例如在教學關于抗日戰爭方面的歷史內容時,教師便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日軍在我國國土上一系列毫無人性的罪行,如引用了日軍入侵唐山時的潘家峪案例,通過真實的史實視頻資料,讓學生在畫面感極強,極具感染力的視頻呈現中,深刻認知到歷史的殘酷與悲痛,激發學生對歷史國人慘痛遭遇的同情,繼而明確到只有祖國的自立自強,才能不被他國期凌,才能揚眉吐氣地以報國恥,通過視頻資料的渲染,達到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教育目的。
三、體現時代精神,點燃家國情懷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人民也逐漸擺脫了解放前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生活境地,繼而面向小康化的發展道路。為了讓學生對現今國民情況的充分認識,了解我國經濟現狀,歷史教師也要在歷史課程中滲透時代精神,將現階段的歷史狀況作為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在歷史課程中引用課外的時政熱點作為政治導向,拓展學生的歷史眼界。例如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引用習近平在改革開改40周年的慶祝會上發表的講話內容,將其指導思想分享給學生們,使學生回顧改革開改以來,國家獲得一系列可喜成績時,為祖國建設發展的奮起直追感到自豪,讓學生油然而生出對祖國的民族自信心,以堅定報效祖國的偉大志向。
四、結合學生實際活,引用地方歷史文化
在國家歷史的長河中,每個地方都存在有影響程度不一的地方史文化。對于擁有一定思想意識的高中學生來說,他們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有關于歷史的家鄉地方性文化元素。在成長經歷中帶給學生移潛默化的歷史認知。例如湖北地區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看過一部趙文卓的電視劇《鐵血紅安》,尤其對于出身在紅安地區的學生更是燃起了他們的一腔熱血,教師在教學歷史時可以穿插一些學生生活相近的歷史元素,給學生深入介紹和他們息息相關的地方史,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真切感受,從而明白到家國間的密切聯系,有國才有家,樹立個人與國家共同發展的人生信念,增進對歷史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五、結束語
培養高中學生的家國情懷,并非只是一句激昂的口號,也不是短期的思想沖動,教師在教學歷史課程時,需要聯系學生愛家與愛國的統一性,讓學生正確認識到家國兩者間的密不可分的重要性,讓學生勇于承擔起為家為國的重擔,從而樹立為關愛家庭,復興祖國的實際意義的奮斗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每個社會主義接班人應盡的義務與貢獻。
[ 參 ?考 ?文 ?獻 ]
[1]付華敏.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落實[J].中學歷史教學,2018(7).
[2]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吳玉軍.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J].北京教育(高校),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