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恭元
摘 要:高考大綱明確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明確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探尋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關鍵詞: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教育部考試中心在2018年高考考試大綱中,明確了“考什么”,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這是每一位政治教師都應該思索的問題。
一、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
2018年1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
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科學精神
我國公民的科學精神,就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3、法治意識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4、公共參與
我國公民的公共參與,就是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
二、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
1、政治認同的培養
目前的高中在校生都是在新世紀出生的,他們有著更為廣闊的視野,培養青年學生的政治認同決不能再采用過去的強制灌輸方式,一定要用事實說話,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例如:我們在講述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內容時,講到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不可回避的會涉及國家主席任期的修改,這里就要講清楚修改的原因,才能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目前,中國共產黨黨章對黨的總書記、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憲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都沒有做出“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規定。憲法對國家主席的相關規定,也采取上述做法,有利于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加強和完善國家領導體制。對于理論熱點,我們一定不能回避,而要積極深入研究學習,給學生講清楚道理,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2、科學精神的培養
在政治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過程的科學和結果的科學才能更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何為科學?簡單的講就是要符合客觀規律。例如在民主決策的內容講授時,一定要創設情境,切實讓學生體會科學精神。創設的情境可以是班級管理規定的決策過程,先由班主任擬定班級管理規定,再征集意見,再到模擬召開聽證會并發現班級管理規定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修繕。從決策過程到結果都能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法治意識的培養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歸根結底還要依靠廣大青年學生,所以一定要培養他們的法治意識。法治意識的培養首先要講清楚法治社會的優勢,要對比人治社會的弊端,讓學生真正認同法治的優越性,感知法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要用事實說話,讓學生在司法實踐中感知公平正義。充分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以案說法的時效性,代表性。在今年公民權利的教學中,就可以講清楚“浙江昆山反殺案”,既增強了學科的時效性,也能讓學生感受公平正義,自覺樹立憲法至上、法律至上的意識。司法實踐中的判決,特別是伴隨網絡輿情的案例,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給學生講解,才能真正讓學生體會法律的價值,增強法治意識。借助網絡輿情,并把握正確導向,是培養法治意識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切實體會我國法治進程的快速進步。
4、公共參與的培養
公共參與不僅要培養意識,更要增強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尋求社會實踐的機會,帶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例如在我校的教學實踐中,帶領高三的同學參與了本區人大代表的選舉,其中年滿18周歲的同學還直接參與了投票選舉,在參與選舉的過程中他們真正明白了有序參與,珍惜手中的選舉權利。再如,我還安排他們登錄本市市長熱線的網頁,查看公民的提出的社情民意和政府的及時反饋。讓學生獲得了政府與公民良性互動的真實體驗,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或者指責,也不是毫無反饋的面子工程。培養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真正做到理性和有序參與,實現政府與公民的良性互動,真正培養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
政治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是緊密聯系的,素養的提升也需要貫穿于學科學習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牛學文.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策略.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