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銘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我國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學生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夠學習到基礎的知識,也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而要想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首先就必須要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所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將從注重課堂提問環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開展分組討論教學三個方面出發,分析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思想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常常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放在了單純的知識傳授上,普遍采用單向傳輸式的教學方法,致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對學習的性質,整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會因此下降。針對這種情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順應改革趨勢,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以科學的觀念和思想為先導,探索創新、高效的教學方法,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一、注重課堂提問環節,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的基礎環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基礎知識,同時也可以調動起學生的思考動機,促使學生充分活躍思維展開自主學習。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提高對提問的重視程度,嘗試根據道德與法治的重難點知識來設計問題的內容和形式,并選擇恰當的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設置特定的懸念,引發學生對知識和學習的期待,幫助學生建立起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聯,進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對問題展開思考、分析與探究,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授《網絡改變世界》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網絡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與作用,為了讓學生們深入了解到本節課程的內容,筆者結合本節課程的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提問環節,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們主動思考。問題如下:從古至今的通信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通信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網絡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變化?提出問題后,學生們立即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課堂提問環節,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生活是知識產生的來源和最終歸宿,只有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才能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積極拓展教學的思路和范圍,將現實生活作為出發點,注意觀察、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已有體驗相關的案例、素材和資源,巧妙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以此來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場景,拉近道德與法治和生活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深刻體驗道德與法治的具體應用價值、現實意義,有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授《生活需要法律》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感受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幫助學生們樹立法律意識,為了豐富學生們的情感體驗,筆者將本節課程的內容與生活進行了緊密的結合,讓學生們根據生活中的現象理解法律的作用。如,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導致自己的物品丟失,其中有些會被“扒手”偷掉,面對重要的物品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這樣一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通過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開展分組討論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分組討論教學能夠讓課堂教學氛圍活躍起來,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收獲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將學生從原本分離的個體關系中解放出來,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具體職責和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和發揮的空間;其次,教師則需要鼓勵、引導學生們圍繞著同個問題,在小組內部展開討論、互動與交流,實現思維互補、資源共享和相互啟發,最終在合作中達成共識,拓展思路。
例如,在教授《走向和平與發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認識戰爭的危害和影響和平的因素,為了加深學生們的知識理解,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對本節課程的學習內容進行全方面的討論。這樣一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通過開展分組討論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總而言之,提升教學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任務和基本要求。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職責與使命,切實樹立起科學的觀念與思想,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出發,通過注重課堂提問環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和開展分組討論教學等策略的運用,來推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進、優化與革新,最終真正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維紅.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24.
[2]周婷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