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利
摘 要:通過家園合作形成正向、積極的教育合力,共同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針對影響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產生的家庭因素,也需要構建有效的家園合作機制,對幼兒進行襝性的人別化教育,才能糾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園合作;行為習慣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對兒童溺愛和缺乏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培養的問題還較為普通。幼兒園教育需要同家庭教育良好地配合,并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兒童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因此對幼兒實施人格教育,糾正不良行為傾向,不僅是幼兒園的重要責任,而且是幼兒園必須積極同家庭進行緊密合作的方面,如此才能及時解決和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
一、幼兒不良生活行為習慣形成的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環境往往會因缺乏特定的教育元素支持,以及家長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而將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限制在相對狹窄的人際交往空間內,從而導致兒童形成諸多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
(一)、幼兒特定的情感需要未得到及明充分的滿足
兒童的行為動機是以需要為基礎的,情感需要作為兒童主要的基本需要,其滿足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其自我意識逐漸萌發之始,自身合理的情感表達需要就希望得到他的的理解、尊重和滿足,如果受到成人的漠視甚至壓抑,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乖戾、狂躁等不良的人格特質。
(二)不當的家庭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
家庭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最初場所,兒童最早從父母那里接受基本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和行為規范教育。因此,家長不當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往往會給兒童未來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如家長溺愛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重智力開發輕情感謝疏導的教養態度,往往會導致兒童出現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情感淡漠等問題。
(三)父母不注重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模仿是兒童獲得社會性發展的主要途徑。以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重視的是自身有意的教育行為,而忽視自己在日常自然生活情境中的言行舉止對兒童造成的教育影響。實際上,兒童總是通過觀察成人在類似的首先情境下的行為表現來體會和認識社會規范的,并通過模仿進一步地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父母言行不一、缺乏連續性和一貫性的教育態度和方式,不僅會造成兒童對規則認識的混亂,更會誤導兒童習得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二、家園合作糾正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途徑
兒童一日之內完全處在兩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下,其任何積極健康的品質和行為的養成都必須依賴家園的有效溝通和合作來完成。
(一)建立家園溝通互動機制,分離科學育兒理念和策略。
建立一定的家園溝通機制,分享和認同共有的育兒理念和策略,是保持幼兒園和幼兒家庭教育行業與理念一致的關鍵。
首先,從幼兒園方面講,幼兒園教師和管理者要尊重家長對幼兒園提出的各種建議和要求了,最大程度上謀求家長的積極配合。通過家長會、家長委員會與家長積極開展交流,把握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要求以及兒童在家成長情況,并利用家長學校、開放日活動、咨詢電話、家園聯系冊等,針對具有典型性的兒童行為發展問題,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提供具體的問題解決策略,并及時匯總和整理幼兒家長的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和更新幼兒園相關教學計劃。
其次,從家長方面講,家長要主動向幼兒園提出各種疑問和建議,及時了解幼兒園的現有教學計劃,對幼兒園的相關要求做出積極回應,有意識地將自身育兒目標和幼兒園教育目標保持一致。
(二)實施個別化的教育補償方案
教師可以針對影響兒童成長的不良家庭因素,對兒童進行個別化的襝教育,直接或間接地對幼兒家庭教育環境產生影響,從而促進幼兒行為健康發展。如家庭成員的沖突或父母離異等家庭變故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嚴重生活事件,兒童會由于氣管安全感,無法形成對家庭沖突的合理認知和有效應對策略從而產生諸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為此,老師除了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提醒家長關注和理解兒童面臨的特定心理問題,并給予詳細的教育建議,力爭將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三)采取一定的科學方法和策略
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項持續、具體而復雜的工作,家園在此方面的合作需要雙方通過溝通和交流,形成一定的責任明確、可操作性強、穩定而持久的科學育兒策略和方式。
1、言傳身教法
“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幼兒精神的成長離不開教育者言語態度、精神面貌等的感召,因此在家園合作過程中,雙方首要注意自身言行舉止的示范作用,在此基礎上再利用講道理等方式幫助兒童明辨是非與善惡。此外,文學作品中的模范人物、幼兒身邊同伴的良好品行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和教師還要幫助孩子尋找并發現同伴的優點,利用能引起兒童共鳴的榜樣,引導兒童形成良好品行。
2、情景法
幼兒的不良品行很多時候都涉及特定的道德問題,如撒謊:我班有個叫安燁晨的小朋友,他性格活潑、好動,對什么事都很熱心,積極參與幼兒園各項活動,表現出很大興趣,但是在熱心參與的同時,他經常出其不意地搶奪自己喜歡但是在其他小朋友手中玩耍的玩具,引起爭斗和打鬧。到放學回家后,他會對自己的家長說,今天有某某搶我玩具,或者是推我了。道德學習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體驗式學習,道德的內化必須借助個體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并通過個體自己的積極建構與親歷式體驗才能實現。
3、正強化法與負強化法
強化是教師和家長最為常用的一種教育手段,一般可以分為正強化、負強化。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正、負強化一般表現為表揚與獎勵、批評與懲罰。利用強化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時,需要注意以表揚獎勵等正強化為主,這樣才能使兒童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同時,發現孩子不正確的行為或不良習慣后,應及時采取知覺的負強化方法加以糾正,但必須掌握批評的方法與藝術,不可簡單粗暴地處理。
參考文獻
[1] 劉闖,楊麗珠.父母教養方式對3-6歲幼兒責任心發展的影響[J].教育研究,2007,(1)
[2]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997:27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