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培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需求度的不斷提升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高中科目教學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思維導圖的有效引入就顯得尤為必要,該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而保證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本文主要就運用思維導圖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做了簡要的分析,目的在于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成效。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歷史教學;效率;質量
隨著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對于運用思維導圖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研究的不斷深入,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調查研究發現,要想保證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的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必須要從優化革新教學理念,優化革新教學技術,科學合理設計思維導圖等三方面著手進行具體的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應用工作。
一、優化革新教育教學理念
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要想保證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地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必須要對現行的教學理念進行優化革新,保證教學理念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相匹配相適應,進而不斷地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以及效率。基于這一情況,我國高中歷史教師首先,必須要準確有效的認知到教學理念的革新對于提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應用成效以及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性,并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積極努力學習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以此來保證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其次,高中歷史教師在課上必須要有意識的告知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有效的運用思維導圖對于提升其學習效率的重要性,并做好演示工作,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到思維導圖對于其學習效率提升的重要意義。最后,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鼓勵學生在課上發表出自己的意見以及困惑,然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困惑制作思維導圖,保證學生在課上能夠充分地揮出其自身的主觀能動力,最終能夠自主制作思維導圖。
二、優化革新教學技術
從現實的角度分析,現階段,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技術的不斷革新,諸多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技術逐漸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而有效的將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融合,并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將可以進一步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成效。基于這一情況,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教學技術的優化革新。為此,首先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準確有效的認知到信息化教學技術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之間有效融合對于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重要性,并在這種意識的引導下深入的挖據處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優勢功能。其次,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思維導圖繪制軟件繪制出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思維導圖,并呈現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直觀的感知到歷史知識的核心內容以及學習思路。例如,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講解《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一課時的過程當中,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思維導圖繪制軟件當中箭頭圖形等元素制作出相關的思維導圖,并重點表明三個朝代所實行的政治制度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區別,以此來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全面的了解到三個朝代的政治制度。
三、科學合理的設計思維導圖
科學合理的進行思維導圖設計是保證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充分發揮出其應有作用的關鍵保障工作。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重視思維導圖應用設計工作。為此,首先,在課前預習階段,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全面的分析教材所有單元的重點知識以及難點知識,同時還要梳理出線索脈絡,之后,在以引導學生通過找到章節當中的關鍵詞來找到各章節知識的重要性以及歷史事件所發生的時間節點。其次,必須要有效的進行課堂整合遷移,教師在講解完章節知識點之后,要以引導學生結合重點知識點自行制作思維導圖,之后,教師在將標準自己所制作的思維導圖展示給學生,明確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性,然后讓學生進行具體的分析,找到自己所制作的思維導圖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的進行糾正,教師在此期間必須要作好以引導教學工作,告知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各個要素之間的具有較強關聯性。
結束語:綜上所述,現階段,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思維導圖教學法的有效應用已經逐漸的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然發展趨勢,從現實的角度分析,有效的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不僅可以極大的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極大地提升高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基于這一情況,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工作期間必須要將工作重心放到運用思維導圖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研究上,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此來保證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充分的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進而不斷地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羅燕.淺論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9(10).
[2]徐軍.抓典型,分層次,重趣味———高中歷史教材史料利用的原則[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8(08).
[3]高本光,高淑璐.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反思[J].河南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2018(4):1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