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石佑
摘 要: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進入了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機,因此教師就要通過有效、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生態型德育管理,能夠讓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有效的交互下切實建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成為德育學習共同體,從而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這是推動中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也是學生成長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新時代新青年的根基。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態型;德育管理
科學開展德育管理是學校和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是新時代教育對中學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在教育活動中,每位教師都是德育教育工作者,因此教師要基于學生學習需求角度,充分將德育管理融入教學工作中,順應學生發展,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貫徹生態型教育觀,積極構建符合現代教育需求、師生和諧發展的生態型德育管理體系,將育人育德作為教育的根本,從而真正實現生態型德育教育價值最大化。
一、以生態型德育理念深挖德育內涵
“一切教育以學生為本”,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秉承“以尊重學生個性特點”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終身良好思維和行為習慣為目的,牢牢抓住中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切實落實“全面德育、全程德育、全員德育、重點德育”的德育教育機制,將黨的基本理論教育賦予現代社會的時代生命,并撒播到校園的各個角落,讓學生受到高雅藝術和情趣的熏陶。
比如,教師就可利用實時新聞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對近期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的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和剪輯,在課堂播放給學生觀看。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反復性和暫停性,讓學生大致了解該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完成該事情時必須要經歷的困難和艱辛。如,“堅持26年為偏遠山區送信的郵遞員事件”,在學生觀看完成后,教師為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如何抉擇?”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聆聽,不過分干涉學生的討論方式和討論內容,但將其中的遺漏部分和偏差部分進行記錄,整合出班級普遍性問題。同時及時反饋學生提出問題,但不以消極負面的態度評判學生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學生在討論完成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闡述討論結果,在某一同學表述觀點時,其余同學可根據同一觀點進行拓展和延伸,讓細節內容更加豐富。接著,教師以學生的討論結果為線索展開該時事新聞的全面剖析,讓學生了解該主人公在千難萬險的大山之中,以一己之力堅持傳信26年。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主人公工作的不易,也能夠由衷地體會到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激發對主人公的敬佩和仰慕。只有學生從心底里自主地接納德育教育,才能夠切實發揮出德育教育的真正效用,進而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挖掘德育教育的深層內涵。
二、以生態型德育理念創新德育工作
傳統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教師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單方向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產生對德育學習的錯誤認知,甚至產生抵觸、排斥、反感等不良情緒。因此教師要切實從學生角度出發,貼近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發展需求,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1]。
比如,教師可開展游戲化的德育活動落實德育教育工作。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先將與“愛國情懷”主題內容的相關圖文資料發布到班級學習群中,引導學生從自我出發,將自己熟知的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主義的事件進行收集和整理,同時也可把與自己收集內容相匹配的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材料進行整合,作為輔助展示手段,帶往活動中。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引導某一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內容進行展示,其余同學可在該同學展示時,提出相應問題,展示同學根據問題通過輔助手段進行二次剖析,在該同學展示完成后,其余同學以大眾評審身份進行投票,教師在一旁做好計時、計票和裁判工作。接著,教師再引導第2名同學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展示,在展示結束后,其余同學再次為其投票。兩名同學中得票者最多的則為第1輪活動的“小擂主”,并接受其余同學的依次挑戰,班級得票者最多的則為該次“愛國主義擂臺賽”的“大擂主”,在下次活動開啟時,其余同學可再次發起挑戰。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并在良性競爭中不斷培養自身的集體主義精神,進而形成健康的價值取向。構建全員德育的良好氛圍,是教師通過德育教育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實施途徑。
三、以生態型德育理念開展差異化評價
因為個性發展、家庭背景等多方因素,每一位學生會形成較為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會直接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時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性,以差異化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價值取向,讓學生能夠尋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路徑,進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鍛煉[2]。
比如,教師可將評價機制分為“短期性評價”和“長期性評價”,對于學生在短期內完成的優異表現,教師可及時作出反饋,并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往更廣闊的方向發展。如,學生誠實守信、學生在某次活動中幫助他人等等。而對于學生持續性的行為,教師要以多元化、科學化的角度分析學生的閃光點,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學生堅持定期完成社區義工、堅持垃圾分類、分享學習方法幫助班級同學等等。通過多維度的評價和關注,學生能夠在教師良性的反復刺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從而推動班級學生整體性提高。同時,教師也能夠在差異化評價中,及時掌控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有效干涉學生的心理軌跡,引導學生形成健康三觀,最終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束語:綜上所述,落實生態型德育管理體系能夠培養學生更加從容、自信地面對世界新形勢的品格,從而在多彩、多險、多變的世界中,逐步成長為意志堅定化、道德規范化、人格健全化的綜合性復合類人才。教師在開展生態型德育教育活動時,以先進的社會文化引導學生和諧發展,能夠切實實現所有學生自主發展、自覺成才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淑芳.以核心素養理念解學校德育之困[J].人民教育,2016.(14).
[2]曹紅燕.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德育管理體系[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