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活動型學科課程是本輪思想政治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讓學生的活動中體驗,在體驗活動中生成認知,在探究活動中潤育情感、在實踐中達成內鑠,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才持久而有實效。
關鍵詞:主體活動;教學設計;政治認同素養
認同素養的提出和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設置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核心素養視域下課程建設需要“課程內容活動化”與“活動設計內容化”①,就是要讓學生活動起來、積極思考起來、主動探究起來、自主歸納起來。所有活動設計要有知識性內容加以支撐,要有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引導,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加以承擔②。中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時期,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政治認同狀況如何,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后繼有人。因此,挖掘和利用課程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對于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主體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涵育政治認同素養有著重要意義。要促成當代中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有效實施,就必須把握好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過程,強化活動體驗,生成政治認知。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③這就要求教師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課前自學情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辯論、情境模擬等多種方式,以“學生活動”和“情感轉化”為兩條主線,去建構教學過程,內化學生體驗,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互動、分享情感體驗的過程中,激發道德情感,升華道德認同。在教學《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這一部分內容時,我以共享單車為案例,通過學生的體驗活動,較好的實現了政治認同素養目標。這節課的成功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
一、具象感知,在體驗活動中生成認知
本人在設計本框內容時,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了解“共享單車”的創生、發展;共享單車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摩拜共享單車的創建和發展,知道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以及她的創建團隊的事跡。學生課前的自主活動立足于他們的真實的生活情境,收集鮮活的背景材料,讓學生身臨其境感知社會,為開展課堂活動提供了源頭活水。
在課前活動的基礎上,巧設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共享單車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很多不文明用車的現象,請你談談人們在共享單車使用中的不文明現象。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探究出現這種現象的內在原因?這一設計的意圖是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案例引入共享單車話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針對學生列舉的不文明行為,從使用者的角度,分析造成不文明用車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順勢導出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這一設計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觀察、體驗到的現象入手,理解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就更直觀、更自然。
陶行知先生有言:“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在選擇案例時,我選擇了摩拜共享單車的案例,共享單車作為新型環保經濟形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該話題具有時代性,學生大多有騎行的體驗,或對共享單車的關注較多,但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亂停亂放、惡意破壞、據為己有等不文明現象。把學生放到他們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調動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列舉不文明用車行為,從創始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分析胡瑋煒當初創立共享單車的動因,學生融入其中,觸發了共鳴,便于更直觀的理解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的含義。這樣,化抽象為具象,政治認知就能自主生成。教學設計中課前自主活動和課上互動活動的銜接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效的,教師通過讓學生課下先了解,不僅減少了課堂中的不必要的解說,也能培養學生體驗生活的習慣,同時也是激發學生了解社會新聞,融入社會的手段。教師請學生談談如何解決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個環節該利用多媒體展現一些破壞的亂象,讓學生們更加直觀的看到人們的“花式破壞”,對后面的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必須落實到行動中去奠定了認知基礎。
二、真情觸摸,在探究活動中潤育情感
開展活動教學,最重要的是生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跟上時代步伐,尋找更多有溫度、能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教學素材。本課選取了曾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的摩拜單車創業團隊的真實素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材料一:2017年,摩拜單車被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評為“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摩拜單車創始人兼總裁胡瑋煒獲得聯合國最高環境榮譽——“地球衛士”獎。根據課前了解的胡瑋煒的創業經歷,談談胡瑋煒的工作經歷對她創業理念的形成有何影響?
材料二:摩拜單車的創始團隊中還有很多精英,他們“摩拜”“抱團”是基于怎樣的團隊精神?你怎樣評價摩拜單車團隊的價值觀?
這一設計以摩拜單車創業團隊的真實案例,分析胡瑋煒創辦共享單車是源于她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胡瑋煒的工作經歷對她服務社會創業理念的提出有促進作用,得出“科學文化修養對思想道德修養有促進作用”的結論。通過分析摩拜單車初創團隊服務社會的創業理念對摩拜單車設計的不斷更新所起的作用,懂得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根據摩拜單車團隊的價值觀,得出是摩拜人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服務社會的理念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學生在自主活動、合作探究中,分析摩拜價值觀,感受摩拜價值觀,形成向“摩拜客們”學習,做德才兼備的國之棟梁的價值認同。結合他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恪守共享、綠色創業的理念,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創辦過程中所顯現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學生自由發揮,引發思考,心靈受到觸動,進一步探討共享單車存在的意義,實現了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的雙提升。
滲透價值觀引領,讓學生在踐行正確價值觀的感悟中逐漸內化正確的價值取向,是活動型課堂努力的方向,學生在探究好摩拜單車的價值觀之后,我設計了讓學生寫倡議書的活動:
請大家談談如何解決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各小組討論,就市民“文明用車”,擬寫一份倡議書。
要求如下:
(1)從思想和行動兩個層面,提出四條倡議;
(2)語言流暢、朗朗上口;
(3)字數不超過80字。
以共同擬寫倡議書的形式,讓學生悟出提高國民素質需要在思想和行動兩方面作出努力。加強自我修養,重在行動,從我做起。
教師設計的讓學生寫倡議書的這個環節不僅能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還能通過學生的眼睛反觀世界的亂象,同時也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提升學生對倡議書這個文本的了解程度的關鍵點。
三、現場教育,在實踐中達成內鑠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將學科內容的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通過這一活動,可以深化對共享理念的理解,增強對國家的創新、綠色、共享理念的政治認同,有助于認同并踐行,促進了學生的政治認同外化于行。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走上街頭,向市民宣傳,將文明用車倡議書的宣傳內容落實到行動中去。
行成于思,思見于行。素養生成的關鍵在于自我內化。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探究、感悟,形成情愫,內鑠為社會責任感,才能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政治認同素養。通過開展課后實踐活動,現場感受解決社會問題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這樣,本課通過活動探究,從理念、制度、機制、實踐等層面提出了解決共享單車問題的“一攬子”方案,主題活動化教育的效果全面達成。反觀教學設計中的走上街頭,向市民宣傳的課下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們發放倡議書的行動就是將自身最為愛護用車的體驗者而行,這是學生通過課本進行實踐的關鍵環節,也是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貫徹在實踐中的行為,通過課外活動的延伸,能是學生真正將綠色、共享理念貫徹于自己的腦海中,并通過實踐深化了對綠色、共享理念的理解,獲得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朱明光.關于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程的思考.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年04期
[2]韓震.核心素養與活動型課程——從本輪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看德育課程的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3):4-8.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
作者簡介:鄒秀平,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中學高級教師,南通市骨干教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思想政治課場域下高中生政治認同教育研究》(課題編號:D/2015/02/3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