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驤

摘 要:在文章詳細記述了余弦定理的教學設計及其過程。通過提出實際問題—聯系舊知—得出新知。設計此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學抽象、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
關鍵詞: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數學核心素養
教學內容為《數學(必修5)》(蘇教版)第1章“解三角形”第2節“余弦定理”。本課作為章節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學的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數、向量和正弦定理等知識的基礎上,發現并證明余弦定理。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現余弦定理,啟發學生由向量數量積的多種解法。讓學生體會定性與定量、特殊與一般等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數學抽象、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等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通過研究三角形與三角函數、向量之間的關系,發現和證明余弦定理;
教學重點:余弦定理的發現和證明。
教學難點:用向量法推導余弦定理。
1 教學引入
問題1:在一個湖中有兩個與陸地相臨但彼此不相接的半島,如何求這兩個半島間的直線距離?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對測量直線距離進行數學建模,構造以陸地、小島為頂點的三角形中,將該測量情境轉化為“已知三角形中的兩條邊及其夾角,求另外一條邊”的問題。
這個題學生很容易解決,即轉化為:在△ABC中,已知AC=b,AB=c和角A,求a。
問題2:回顧一下你所學的知識,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剛剛學習過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可解決一類是已知兩角及其一邊解三角形;另一類是已知兩邊及其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的問題),但用這種方法解決該問題的過程很繁雜。
2 教師引導,聯系舊知
問題3:從該題所涉及的三角形看(已知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及其夾角),我們在哪兒見過類似的條件?
【設計意圖】用類比已知條件的方式讓學生回憶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相關問題。利用向量具有幾何形式和代數形式的“雙重特性”,將幾何關系轉化成代數關系。
在例題的板演環節,有針對性地請了兩名學生,比較了他們在求解時所使用的兩種方法,讓學生感受選取正弦和余弦定理解題的利弊。同時,已知兩邊及其夾角,此三角形唯一可解.教師可讓學生回顧初中時全等三角形的的判別方法,正、余弦定理的出現銜接了兩部分內容,給出了解三角形出現邊角多解的原因。
5 回顧反思
5.1 以史為鑒,挖掘教材
余弦定理是在初中已學的“邊的關系”勾股定理(a2+b2=c2)基礎上的拓展延伸。在非直角三角形中,a2+b2≠c2,那么,它們究竟相差多少呢?有無規律或結論?這進一步引發數學思維上的深入思考,于是對“邊角關系”展開等量探索。同時,當角A為直角,即在直角三角形中為0,勾股定理成立,即為余弦定理的特例。
5.2 多種證明,把握邏輯聯系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同是對于三角形邊角關系的探討結果,在教學中均是通過類似的生活、數學情境引入以體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在教學中,以“向量數量積”為核心,順勢引導,學生自然會將求解向量數量積的多種方法進行思考,多種證明方法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有機的組織,形成聯系,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框架體系,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核心素養。雖然余弦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但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是用向量法推導余弦定理,引導學生回顧向量以及用向量法解決問題,而其余的多種證法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化。讓學生逐漸明白數學證明的作用不只是確認結論的正確性,抓住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融合,促進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體會數學是自然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丁益民.“解三角形”教學設計中的幾個環節的思考[J].中國數學教育(高中版),2015(11):15-17.
[3] 李善良,葛軍.高中新課程問題與對策:數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 鮑建生,周超.數學學習的心理基礎與過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 顧彥瓊,汪曉勤.HPM視角下的余弦定理復習課的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5(2):52-57.
[6] 呂亞軍,顧正剛.數學探究課堂構建中的支撐點——由一道數學探究題的教學談起[J].上海中學數學,2016(7-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