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紹科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學語言、數學符號、邏輯推理等的學科,不僅是我國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是學生健全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完善的判斷機制與積極的創新意識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主培養,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機會以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使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能自主地融入學習,豐富數學學習的技巧。基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1 引言
一般來說,數學學習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數學題的訓練和反復的復習才能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和數學基本規律。然而,我們注意到,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數學解題思路,也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教師而言,缺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雖然素質教育的概念已經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被提及多年,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始終未能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所普及。由于教師受到多年應試教育的“功利性”教學目的影響,始終把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作為衡量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唯一標準,因此,往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小學生在課堂的主動性思維的發揮,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教育,導致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被動接受者,而影響了學生在數學課堂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數學課學科屬性而言,內容抽象且邏輯性強,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項素質和能力,因此,目前的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相比十幾年前甚至幾年前,都在內容上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就數學這門課程而言,即使是小學數學知識,也同樣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這對于思維能力尚處于低級階段的小學生而言,給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設置了一定的“障礙”。
3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對策
3.1 重視對學生創新興趣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但切忌急于求成,要讓學生慢慢喜歡上數學,而不是強制學生去做些什么,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堂教學活動。舉例來說,教師可以描繪一個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如,小明去商店購買了30元的商品,他給售貨員100元,那么售貨員應該找給小明多少錢?教師描述完這個場景之后,讓每一個同學將情景繪畫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小明買的商品繪畫出來。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繪畫出小明所購買的商品之后,計算出售貨員要找回小明多少錢。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能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樂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多在課堂中講述一些腦筋急轉彎,拓展學生的思維,從不同方面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3.2 建立趣味活動目標體系
第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會經歷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過程,但是,要想順利地完成一個思維階段向另一個思維階段過渡的過程,不僅需要小學生具備豐富的感性認識,還需要小學生具備真實的生活體驗,隨著這些體驗的增多,小學生就會主動地對這些經驗進行總結,進而形成抽象思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第二,教會小學生必要的推理方法。推理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小學生在最開始接觸一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必須要找到數學知識的邏輯起點,雖然并不需要小學生對每一個數學知識點都進行具體的推理,但是教師依然可以引入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活動來引發小學生的思考,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第三,要使數學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嘗試將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到一起,進而有效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之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意義,進而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3.3 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指在教學中改變傳統的以課本安排為順序的教學順序和教學理念,而代之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的學,而不是強調教師的教。其目的是轉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這一教學思想的改變往往伴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教學中不管學生接受程度如何,教師都按照教學課程的安排和課本的具體順序來實施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師主要關注于如何將知識交代清楚,教師在教學中對于學生的關注不夠高,出現了在教學中部分學生不能夠深入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在教學中出現跟不上的現象,導致整個班級教學兩極分化。
3.4 立足生活平臺——奠定學生創新基礎
生活是人們開展一切活動的基礎,對人們的行動有指導意義,是人們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學生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生活對學生的現實影響,不能割裂教學與生活間的聯系,可以借助生活的土壤來培養創新知識的幼苗,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汲取養分。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做到聯系生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一頭霧水的情況,不僅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無法將創新理念成功灌輸給學生。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借助生活的力量來推動學生創新,讓學生在生活的啟發下獲得創新的頭腦,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創新基礎。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以教學內容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斷提升其創新能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文月.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初探[J].中華傳奇,2019(01):57+59.
[2] 楊永珍.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9(01):38.
[3] 范方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9(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