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貫華

摘 要:眾所周知,香港社會多年來平穩發展,成安居樂業福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政府在進行公共決策時,以理性常識為基礎,注重人文,情理法兼備。在這次赴港交流中,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文關懷;香港教育體制
首先,香港職業教育在體制上秉承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多階進出,為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
在國內,中學生初中或高中畢業后,絕大多數學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職業教育。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職業教育在體制上受到“歧視”,而且學生的升學渠道很窄,以后的工作上升空間也很有限。所以,職業教育在國內的認受性低,發展也較慢的根本原因。
在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為促進終身學習而發展了一套學術資格認可機制(詳見圖一)。中學生中三或中六程度畢業后,可自由選擇職業訓練局(香港職業教育主管機構)下設機構的職業教育。根據學生的意愿和學習程度,取得不同的職業文憑和學位,比如基本技術證書BCC(技術員基礎證書TFC)、中專教育文憑DVE(新基礎文憑)、高級文憑HKDI/副學士文憑IVE(圖二)。
最具特點的是,在香港的教育體制中,職業教育和普通中學的教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職業訓練局為希望繼續進修學習學生提供與海外及本地大學協辦碩士課程及學士學位銜接課程。也就是說,學生經過職業教育的學習后,同樣能進入香港的大學及海外的大學繼續修讀學士、碩士和博士。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自由行走于職業教育和普通中學教育之間,沒有負擔去考慮今后的升學渠道和就業上升空間。因此,香港職業教育在體制上充分以學生為本,建立完善的內部升學階梯,多階進出,為學生提供“一條龍“服務。辦學體制的優勢是使得職業教育在香港的認受性高、發展較快的根本原因。
香港職業教育開設的專業教育培訓課程中,不但包括離校生職前課程,在職人士培訓課程,社群培訓項目,更有照顧弱勢人士需要及殘疾人士課程,充分體現了香港職業教育的人文關懷。
其次,香港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巧。擁有一技之長是我們立足社會的根本,但僅靠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巧也是香港職業教育的一大人文特色。
從2007/2008學年,職業訓練局向所有全日制課程的學生推行了全人發展課程。
何謂全人?他指的是一個自信、有道德感、關顧他人、身心健康、持續終身學習的社會個體。全人發展課程是一門正規課程。學習的目的包括提升自信心及自律精神;發展人際溝通、解決困難、團隊合作;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工作態度;培養社會責任感;為將來事業發展及終身學習做好準備;引導他們拓展潛能,邁向成功。上課的方法采用探索式學習,形式包括課堂教學,學生活動,體驗式學習活動等。
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全人課程,全面培養自己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巧。一位學生在課程感想中寫道:“我學懂了無論做任何事都應該抱著勇于嘗試的心態,因為我在課堂中感受到‘不投入’和‘主動參與’的分別;”“我在全人課程中,體會到團隊精神的重要。而且我建立了正面的價值觀及抗逆信念;”“我會把全人課程的知識運用到其他學科,例如我會在計算機學科訂立一些學習新軟件的目標,學以致用。”
最后,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交流中,我們也深刻體會到了香港以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人文特色。
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一可以增加學生與業界接觸的機會,讓學生從真實的工、商環境中汲取實際工作經驗,從而加強他們的相關學科知識,并發展能幫助他們日后就業、進修及生活的關鍵技能;二可以向教師提供各行業對工作的最新要求,以協助他們編排課程及制定教學模式;三還可以探討對雙方有所裨益的伙伴合作發展機會/項目。學生得益,促進學校課程發展,行業也從中受益,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我在香港校園里,隨處可見校企合作的宣傳海報。例如,參觀香港電臺的職業探索活動,還有,香港鐘表業總會及香港表廠商會設立的優秀學生入學獎勵計劃活動。學生在校園和企業兩種文化的熏陶下,逐步過渡,完成由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總而言之,這次香港考察交流活動,我們深刻感受到香港同行們的專業素質和進取精神,對我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觸動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