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喜順
【摘要】中華文化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著稱,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我們能把握歷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在各項大事件的記載中,感受古人的重大舉措背后所涵蓋的家國情懷,這其中彌留了古人豐富的人生經驗,蘊藏了古人無數的智慧結晶。本文將以高中時期的歷史學習為主題,探討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所產生的感悟,以及歷史課程中對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性,根據歷史課程教學的現狀,結合新時代下歷史教育方式的改革,研究對“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策略,實現歷史課堂設立的價值,以及家國情懷對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帶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策略
高中時期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加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將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伴隨著國家《新課改》的實行,教育部把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列入了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中,并且將家國情懷融入歷史的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完善和優化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以及任務。
一、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性
(一)家國情懷素養內涵解讀家國情懷素養是指在歷史及文化的影響下所產
生的一種愛國主義思想,包括對國家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家國情懷具體表現為對國家的使命感以及對國家利益的維護與熱愛。如北宋愛國詩人陸游,生在北宋的滅亡之際,曾在臨終時寫下了《示兒》一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字里行間透漏出詩人內心的凄涼與遺憾,表達了對國家復收的一片熱忱和殷切的希望。其中便涵蓋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這便是濃烈的家國情懷。當今時代將家國情懷進行具體細分:首先是理想和追求,即是否與國家的發展相接軌;其次是責任使命,是否能與國家榮辱與共,為國家的發展作出相應的努力;最后情懷和信仰,即對國家的認可與熱愛程度。詩人余光中也曾在文章中寫到“為什么我的眼中飽含熱淚,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而這其中的思想便是讓人為之動容的家國情懷。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的價值
1.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各朝各代的重重洗禮,在漫長歷史中的篩選下,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與打磨,并且在時間中沉淀,成為了流傳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而歷史與傳統文化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傳統文化來自于歷史的積淀,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經典的詩詞歌賦,還有來自歷史事件的記載,通過對歷史中大事件以及具有教育意義事件的描述,了解其發展的經過,將會引起教學的反思,拓寬學生的思維,以及知識層面,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歷史的教學中,亦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2.培養高中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高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講述了國家發展的進程,國家發展至今并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先人和無數前輩的努力。“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國家的發展是一本寫滿辛酸的血淚史,國家的進步離不開每位人民的努力。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的策略
1.解析名人事跡,體會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首先需要根據歷史中名人的事跡進行解析,掌握事跡的過程,深入地了解,體味其中的家國情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我國的近代史中,國家發展坎坷,在這期間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而林則徐這位民族英雄一生力抗西方入侵,在鴉片大范圍擴張時,組織虎門銷煙,將鴉片進行集中銷毀,不畏強權,及時維護國家的利益,林則徐用切身的行動表明了對國家的一腔抱負和愛國之情。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名人的事跡,在講述人物事跡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體會其中的家國情懷。
2.開展情境教學,感受家國情懷。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情境的教學,將《新課改》下的教學模式融入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的模式。情境式教學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先進的設備資源或者其他相關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氛圍中,“身臨其境”式地學習,使學生學習中的感受細化、真實以及深刻,使課程中家國情懷的渲染氛圍更加強烈和濃厚,達到普通教學模式的雙倍效果。
3.開展實踐活動,感悟家國情懷。知行合一,教師可以積極地開展與歷史課程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利于課余的閑暇時間組織學生參加英雄紀念碑、長城、圓明園等歷史遺址相關的地方,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歷史,感受其中所特有的情懷。此外,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博物館的展覽,還可舉行相關的歷史活動,如歷史事件的表演比賽等,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深入挖掘歷史事件的內涵,在探究中感悟其中的家國情懷。
4.立足當下現狀,升華家國情懷。將國家發展的現狀與歷史的苦難作對比,讓學生明確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步履維艱”,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朝代的更替或者社會的整頓都需要經歷戰爭或者流血,而國家的近代史發展更是多災多難,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抗日戰爭結束,從初期的內憂外患、水深火熱到現今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和諧社會的構建,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感受國家的變化,明確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國家發展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三、結語
在歷史的學習中,家國情懷的培養有利于國家凝聚力的形成,促進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以史為鑒,在歷史事件的進展過程中,把握歷史與事件之間的聯系,找到事件的規律,促進國家的穩定發展。并且在學習中吸取其中的經驗以及教訓,積累人生的智慧,并且發揮名人事跡榜樣的力量,陶冶情操,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王巖.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9.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