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注重邏輯思維的學科,高中是學生思維能力飛速提升的階段,教師的教學必須很大區別于中小學時的教育方式,要不斷隨時代發展,要更具個性化。同時,高中數學在社會中的利用越來越廣泛,促進高中數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師要突破和創新傳統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采用教育新技術,有效地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本文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改革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數學;教學改革;
引言:21世紀需要大量高素質型人才,所以才會推出新課程改革。在這個大背景下,教師們必須探究出一個有效的教育方法,高中數學這一領域更要著重探究。教師可以從課堂內容、教學手段等等方面著手,為學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目前高中數學課堂里出現的問題
1.高中數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
高中數學難度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也很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整體的學習進度,忽略了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長久以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降低了,形成了看到數學就頭疼的條件反射。同時,傳統教學的趣味性很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這兩個也是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原因。
2.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導致課堂效率低
雖然教學新技術在不斷更新,但是很多教師依舊延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課堂上仍是教師在講,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這樣的教學,最終使學生喪失了自學的能力,課堂效率極為低下。比如,在上《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這一課時,教師單純地用教材已給的圖片文字解釋、練習題教授,書上給出的解釋是抽象的學生對于空間、直線、平面沒有具體概念。在解釋空間的特征時,僅僅用圖片和文字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媒體的展示。
3.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夠靈活
很多高中數學的教學都以高考為最終目標教學,忽略了教學的長遠目標——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因為教學的內容都以書本、試卷為主,學生難以理解,概念的靈活應用能力不足,更別說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了。教師應該加強訓練,從生活中找示例,將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生活中的應用的距離拉進。
二、在課堂里落實高中數學的教學改革
1.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課堂上減少給學生的壓力,把微笑帶進課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將學生分組,按照學生能力進行提問,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完成了自己能力范圍內的題目,就有了繼續挑戰的欲望,學習的積極性就得到了提升,班級整體學習氛圍就逐漸營造起來了。新教育改革里提到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分層教育。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分層教育也是一種良策。舉一個為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的方法:進行小組幫扶活動,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進行分層,然后請數學學習成績不錯的同學幫助數學成績不太好的。另外教師為不同能力的學生留不同難度的問題,多鼓勵學生,注意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
2.教師要不斷改善高中數學的教學方式
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跟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要從最基本的方式改善開始。現今是多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它不僅為人的生活帶來便利,也為教學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雖然有不太好的地方,但是教師要勇于去嘗試,給教學注入新的靈魂。教學方式一成不變,最終只會培養出落后于時代的學生。比如利用多媒體教育,在《空間直角坐標系》這一課里,教師用動態的視頻展示空間直角坐標系的建立過程、特點,隨后請幾位同學上到講臺來嘗試作圖,隨后找出他們的出錯點,具體再進行糾正。
3.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要更加強調靈活運用
學習是為了應用、是為了更好地創造,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只圍繞讓學生了解各種數字公式、符號法則,更要著力強調生活實際里的運用。知識從生活里來,最終也要到生活里去,不然所有的教學有什么意義呢?所以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多鍛煉學生把數學應用到生活里的能力,把教學目標放長遠,不僅限于高考。比如,在教授新的一課前,ppt里多準備些生活中可以找到的相關的實例,課后再留一下具體的題目給學生做。在上完《用樣本估量總體》一課之后,留這樣的生活實際題:為了考察某校各班參加課外書法小組的人數,從全校隨機抽取5個班級,把每個班級參加該小組的人數作為樣本數據,已知樣本平均數為7,樣本方差為4,且樣本數據互不相同,求樣本數據中的最大值。
結束語:高中數學是培養高素質學生的基礎課程,教師無論從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等等都必須嚴格把控。新課程改革是個大背景,它是動態的、可調的,目前這個改革也在摸索中,所以存在很多問題。但我們首先得清楚明白改革的順利實施還得靠每位教師的努力、學生的配合,要花時間去尋找正確的方向。我們只有實現新時代教育的全面改革,才能有祖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張占山.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改革探究[J].學周刊,2017,3(3):72-73.
[2]崔勝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改革探究[J].新課程(下),2017(24):39-39.
[3]佚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改革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8..
作者簡介:任玲(1981.6),女,漢族,籍貫:遼寧省阜新市人,畢業于沈陽師范大學,本科,學士學位,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海州高中,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