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鍇
摘 要:寫作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教師頭疼的內容,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最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我在組織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部編版教材的編寫特點,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以讀促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構思、技法、表達等,從而促進其寫作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以讀促寫;教學對策
眾所周知,閱讀是個體認識外界,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而寫作則是聯系個體與外界,實現自由表達的主要途徑,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新課改要求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把握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以閱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習作素材,學習構思、技法、表達等,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基于此,我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對以讀促寫的方式進行了靈活運用。
一、閱讀課文學構思
在寫作教學活動中,學生一拿到題目,可能在一瞬間會有多種想法,聯想到多種寫作材料。但是,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個素材重復使用的情況,甚至出現離題情況。就部編版語文教材而言,其所選取的文本內容,大都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且以新穎的材料,緊密圍繞中心展開表達。對此,我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立足教材文本特點,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其整體構思。以《貓》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初步閱讀文本,確定本文的主旨。接著,圍繞此主旨就作者使用了什么樣的材料來描繪貓進行分析,最后,考慮作者使用何種結構來展現貓的特點,寄予自身情感。在這樣的分析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整體到細節地把握文本內涵,還可以學會作者的構思,為其在寫作時提供經驗。
二、精讀課文學技法
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不少學生盡管圍繞主題進行了構思,但其在寫作的過程中,卻不知道從何處下手,不知道如何表達。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其沒有掌握寫作技法。既然教材是我們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載體,那么,我們不妨發揮教材文本特點,引導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學習技法,以此積累寫作經驗。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第一自然段。因為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使用了倒敘的手法,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為什么莎莉文老師來我家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產生探究興趣,還可以感知到作者與莎莉文老師之間的情感,進而在之后的文字品讀中,深刻理解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除此之外,學生在朗讀、分析的過程中,還可以掌握倒敘的好處及其使用方法,進而在寫作中對其進行運用,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三、品讀課文學表達
寫作其實就是借助語言表達,表達自身觀點、情感的過程。在當前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中,大部分學生之所以無法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其不知道如何表達語言和情感,由此導致其所書寫的文章往往是流水賬式的,很難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面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同樣發揮教材文本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品析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探析作者是如何進行表達的,以此掌握語言、情感等的表達技巧。以《散步》為例,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個故事:祖孫三代人出門散步,遇到了兩條交叉路。因為兒子對未知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心,所以想走小路;而自己的母親年齡大,希望走大路。兒子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使得作者和妻子感到為難。最后,是母親因為疼愛小孫子,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最后走了小路。在小路上,妻子背著兒子、作者背著母親,愉快地回家了。在描述的過程中,作者使用質樸的語言,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描繪得細致而深刻,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不由得為這一家人尊老愛幼的溫情所感動。因此,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鼓勵其細細品析語言,透過語言感知情感,同時把握作者的表達特點,以此學會表達。
四、模仿課文練習作
閱讀與寫作不可分割,在閱讀、精讀、品讀等過程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能夠學會構思、技法、表達等方法,之后則需要將所積累的經驗,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之中,實現學以致用,進而逐步提高寫作水平。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會根據文本構思、技法、表達等方面引導學生模仿,以此降低寫作難度,使學生在運用中加深對所積累內容的理解。以《貓》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作者的構思,對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進行描繪,以此在其外形、性情等刻畫中,寄予自身的情感。在組織閱讀教學之后,我還會組織專題寫作訓練活動,以此引導學生完整書寫文章。比如,在組織了《竊讀記》《再塑生命的人》《老王》等閱讀教學之后,我引導學生回憶作者們選用了什么樣的材料組織線索,這些線索的特點有哪些,以此書寫《難忘的一件事》等系列作文。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以讀促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構思、精讀課文學技法、品讀課文學表達、模仿課文練習作,自然水到渠成,提升寫作水平就簡單了。
參考文獻:
[1]劉敏,韓偉.初中語文“以讀促寫”作文教學法實踐研究[J].現代教育,2017(02):54-56.
[2]陳國升.初中語文“以讀促寫 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考[J].甘肅教育,2016(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