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軍
【摘? ? 要】在小學教學中,數學這一科目是邏輯性思維較強的學科,這對學生未來的學習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將情境教學逐漸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其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就針對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有效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情境? 創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6.158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法可以解決學生的思維特征和數學知識抽象性質之間的矛盾。教師要恰當的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從而增強教學的效果。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發展,數學教學形式也隨之在不斷的改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效運用情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進而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情境教學應用原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1.趣味性。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的抽象性較強,非常考驗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學得較為困難,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厭惡數學,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運用情境教學,增加小學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當中,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小學數學提供足夠的動機。2.實際性。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實際性,利用數學能夠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所以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選擇學生熟悉的素材,加強學生對數學情境的熟悉感,這樣更容易使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3.實踐性。教師只傳授學生理論知識是不夠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利用數學進行生活實踐,因此,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應增加實踐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二、數學情境課堂創設的策略和途徑
1.趣味性故事情境的創設。小學數學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事物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概念比較模糊,所以要求他們在短時間之內理解抽象數字的具體含義是十分困難的事情,這就進一步導致小學數學教學進展的困難,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數學教學工作需要逐步開展,循序漸進。為了使數學教學工作進展不困難,教師可以借助小學生容易被新事物吸引這一特性,積極開展“趣味故事型”教學情境,將有趣的故事和枯燥的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所以學生對于數學的高漲熱情才能夠幫助數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關于趣味性故事情境的創設,我們可以舉個事例,當教師在講授《探索規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高斯的故事對課堂知識進行講解,高斯是德國人,著名的科學家,他在十歲那年曾經有過一次有趣的經歷,他的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出了一道十分困難的計算難題,那就是計算1+2+3+4+……+100等于多少,小學生才剛剛學習加減運算,并且對此掌握還不是很熟練,這對他們來說運算量太大,太難了,正當大家絞盡腦汁,一個個往上加時,高斯從角落里站了起來,他說:“老師,我算出來了。”那么,高斯到底是如何計算出這道對于他們而言運算量極大的題目呢?這樣的小故事可以極大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因為刺激、好奇進行積極思考,他們會紛紛轉動自己的腦筋,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2.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情境教學。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所熟悉“俄羅斯方塊”展開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一邊和學生玩游戲,一邊講解平移的含義,在平移的過程中圖形只發生橫向或者垂直移動;旋轉的含義,在旋轉的過程中,圖像的方向要發生變化,圖像表現出環形運動。在新知識講解后,教師將俄羅斯方塊的游戲投放在電腦上組織學生一起玩,并設計一個人操作一個人指揮的游戲情節,在這個游戲中要求操作人根據指揮人的要求旋轉圖形進行游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的認識平移和旋轉,并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強化。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和同伴交流,不斷的認識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并結合圖形的動態變化進行認識,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習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知識的學習充滿樂趣,游戲的比賽性質也充分激發著學生克服困難認識旋轉平移的樂趣。
3.通過探究創設情境。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我們要根據這個心理特點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去探究,讓學生自己多動腦想一想,多動手試一試,積極探索,親身體驗,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海洋里去探究,去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在學習“圓的認識”課堂上,我讓學生剪下一個圓,提問“不用直尺怎么才能找到圓心?”讓他們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試一試。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終于探究出找到圓心的方法,即對折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折打開,折線交叉的“點”就是圓心。然后我緊接著問:“那個到底是不是圓心?你又如何證明那個點是圓心呢?”學生又開始進行探究,最后找到問題的答案是發現那個“點”到邊的距離是相等的。然后我緊接著又問:“一個圓有幾條半徑?”這次回答的比較快,圓有無數條半徑。在這次圓的認識教學中,我就是采取讓學生去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手去探究,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學生對“圓”知識點的理解。再比如學習鐘表時,我把實物拿到教室和學生親密接觸,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自主探究,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實踐證明,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活躍學生的思維層次,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后期學習發展影響十分重大,教師是學生通向知識海洋的一架橋梁,所以教師肩上承擔的責任重大。小學數學情境課堂的創設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數學教育的落后和弊端,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改善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討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居宏斌.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初探[J].教師,2016(17).
[2]王彥杰.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J].成功(教育),2016(04).
[3]李玉龍,鄧芙蓉.論小學數學情境及其有效創設[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