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 ? 要】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景,既符合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特點,又符合學生求知欲和心理認知特點,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歷史教學? 情景教學? 場景設想? 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6.096
新課改下的歷史教育教學,教師應在現有教學模式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培養知識、能力方面的提升外,還要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熏陶,并使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歷史情境教學是根據教學實際的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影視、音樂、圖片、實物、表演、史料等資源,以歷史教學為依托,積極地營造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認知、在認知中升華。本文便是以《宋代經濟發展》為例來探索歷史情境教學策略,既是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究,又是學生為主體的展現。
一、合理引入多媒體資源,營造歷史情境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適度地引進視頻、音樂、圖片等資源,能夠營造較好的歷史教學情境,在導入中使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容易使學生以第一視角進入到歷史情境中,在新課中適當使用,利于突破重難點。新課開始,為了引導學生結束課間休息狀態,將精力集中于新課學習上,在《宋代經濟發展》的新課導入時,引導學生觀看上海世博會用現代技術制作的動態《清明上河圖》視頻。教師作相應的講解:這是動態《清明上河圖》視頻,其讓宋朝汴梁城邊與城中的人事物走到了我們面前,今天我們便以走進《清明上河圖》的方式,去領略宋朝汴梁城的繁華。從歷史到現實,再從現實到歷史,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激發了學生興趣、實現了古今聯系,建立起了新的歷史情景,新課的學習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課的重點是“經濟重心的南移”,難點是“如何理解經濟重心的南移”。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還是南移的過程及結果,都能夠較好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閱讀也能概括主要原因是:“北方大量勞動力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經濟重心南移”,但是難點就在于如何理解。為了突破中難點一個視頻是《了不起,我的國》中的“梯田視頻”,通過視頻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把握,唐朝之前南方雖然地域寬廣、氣候優良、降水豐富,但是由于生產工具太落后,不便于開辟水網與丘陵密布的南方,人們到南方只會開墾河流、平原附近的土地;而唐宋之后,冶鐵技術更進一步,打造出更先進的農具可以將大片丘陵改造成梯田,牛轉翻車的推廣,又將大片低洼湖泊、沼澤改造成圩田,再加上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引進的高產水稻,南方農業迅速超越了北方。引導學生得出第一個結論:生產工具促進農業發展。同理,引入《五大官窯和景德鎮》視頻,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生產工具促進手工業發展。而生產工具和生產力屬于“生產力”范疇,南方農業和手工業屬于“經濟”,因此的出結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南方經濟發展,實現了經濟重心南移,也落實了唯物史觀。
二、創設歷史情景劇,重塑歷史情境
歷史情景劇的編排,也利于歷史情境再現,學生既可以深入感知歷史,還能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口頭表達和表演的能力,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本課設計有3大場景,以學生為中心,利于重難點突破。
場景1:寂靜的鄉間,兄弟訣別(農業),強調在南方用牛轉翻車將湖泊、沼澤抽干,變成大量圍田;用先進的鐵質工具將丘陵變成百畝梯田,擁有的土地面積是北方的好幾倍;南方自然條件特別好,可以一年兩到三熟,還有大量的水利工程、有先進的拔秧器具——秧馬、各類鐵質農具等,加上引進了“占城稻”,糧食產量特別高;除此之外,我們還種植了大量的經濟作物——茶樹和棉花。設計意圖:初步感知生產工具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和了解南方農業發展的表現。場景2:熱鬧的河邊,商人問路(造船業)。設計意圖:加強對宋代造船業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認識。造船業發達的地區和世界性大港口已經以南方為主了。場景3:熙攘的街市,商鋪林立,設計了三大分支場景,布帛的買賣、斗茶、瓷器和茶樓交易,設計意圖:認知宋代絲織業十分發達,而且南方超越了北方。;深入感知宋代社會生活,了解“市民”階層的情況,融入了農業部門中經濟作物——茶葉;同時以詩歌來印證宋代經濟的發展;利用相關道具直觀感知宋代發達的制瓷業,認識經濟發展,促進金屬貨幣向紙幣轉變的過程。
三、落實歷史材料,感悟歷史情境
不管是視頻引入,還是情景劇表演,都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現一定時期的歷史場景。那么問題來了,怎么證明這些歷史是真實的呢?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史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文物資料與文獻資料,相印證的歷史越真實。在引導學生把握宋代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同時,引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其他相關文字史料,將學生引入古人所描繪的歷史情景中,落實歷史材料,感悟真實歷史。放大清明上河圖,展示駝隊載著貨物進入城中,熙熙攘攘的街道有乘轎的、騎馬的、坐騾子的,吆喝叫賣的、看相算命的,以及售賣清明節祭祀用品的紙馬店!還有醫館、飯館、羊肉店、檀木店。課堂活動:猜猜這是啥?展示《清明上河圖》放大后的圖片片段,附錄相關文獻資料來印證。如圖中有“打包”、“外賣”、“涼茶”場景,引入《東京夢華錄》文獻:“逐時施行索喚……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青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除此之外,還有《宋史》《吳郡圖經續紀》《方輿覽勝》、春明退朝錄》及各類宋詩宋詞作為相關歷史史料來構建古人所描繪的歷史情景,既能夠活躍課堂、古今聯系,又能培養文物與史料相印證的素養。
總而言之,歷史情景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是較為高效的教育教學呈現形式,歷史情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專注度、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也能夠再現歷史情景,突破重難點,落實歷史核心素養。當然,筆者將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探索歷史情景教學,希望在歷史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盡一點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葉小兵.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M].2019,(1):120.
[2]袁紹佳.歷史情景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8年18期.
[3]謝建輝.課本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