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丹
【摘 ? ?要】高中生物教學中需要時常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或者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造,以此來適應時代變化所帶來的教學需求的變化,并服務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將認真探究高中生物教學中可用的、有效的教法,達成學生生物學習的主要目標。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有效性 ?提高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024
有效有質的教學是每一位教師所追求的極致目標,特別是在高中階段,有效的教學帶來的不僅僅課堂氛圍、教師講解效率的變化,還有學生對于學習這件事情的態度、能力與意識的轉變,并使之直接服務于學生在升學、高考中的成績與素質提高。因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的我們也要密切關注這一點,將教學的主要目標集中在提升課堂有效性上,幫助學生在有效的教學中理解生物,享受學習,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
一、以有效的課堂導入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
高中生在學習的時候更需要及時對狀態與情緒進行調整,使自身能以最好的狀態準備開展課堂學習。在大多數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一貫的教學風格是單刀直入,對學生在上一堂課學習之后出現的后遺情緒往往不加重視,從而導致學生將前面學習所造成的疲憊感、厭倦感帶到生物學習課堂中來。在這樣一種狀態的影響下,學生自然很難形成有效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導入環節上做足功夫,幫助學生做好生物學習的心理準備,從而更好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一方面,教師的課堂導入要能夠克服學生先前學習帶來的不良情緒。教師在正式開課前要充分觀察學生的表情、情緒和狀態,如果學生處于比較低落的狀態,教師就要借助親切的對話交流、多媒體等來重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幫助學生及早擺脫前一堂課造成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課堂導入的方法要具有生物學科獨有的特色。教師要利用導入環節來做好不同內容、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銜接工作,并將這節課要教學的內容結合到語言和工具的運用策略中。借助這種方式,學生才能更快專注于后續的學習,并始終保持高漲的激情和學習欲望。
二、打造教師演示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課堂
在一般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承擔著主導者的責任,課堂教學的風格以演講式的灌輸教學為主。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學生具備自學渴求的情況很少。這種教學現象的出現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為低下,課堂的氛圍也趨于沉寂。因此為了真正實現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協助的有效教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形成教師演示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特色。舉個簡單例子,在學習到DNA的復制時,教師可以先按照教材中的順序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DNA復制的理論依據和過程。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講解思路進行適時的提問,譬如提問學生DNA復制時斷裂的鍵有哪些、復制所需原料有什么等,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復制的機制。在完成這一部分教學后,教師再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繪圖、計算來掌握DNA復制過程中不同基團、鍵的變化規則。有了教師的指導講解和學生的自主研究,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必定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形成生物實踐與生物理論結合的教學風格
純理論化的教學不僅不容易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還會由于理論講解過程中缺乏實踐、實驗的支撐而致使教學無力和枯燥。同時,生物學科由實驗部分和理論部分組成,如果教師厚此薄彼,還會導致學生生物學習體系出現缺陷和漏洞。因此真正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應當形成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綜合結構,給學生帶去立體豐富的學習感受。一方面,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要具有兩者結合的特色。針對具有實踐支撐的生物名詞、概念和公式,教師要進行合理地拓展結合,講解產生這些理論的實驗過程、實物內容展示出來。而對于實驗周期長、復雜度高、安全性低的實驗,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微視頻來教學,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開展豐富的生物實踐和實驗活動。譬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去實驗室完成細胞觀察、細菌培養等任務。布置學生組成小組,在課后完成實地考察、實物觀察等活動。這樣一來,生物教學的過程才能具有綜合性和完整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生物理論和實踐知識。
四、打造板書與多媒體有效結合的教學課堂
在當前的高中教學課堂中,多媒體的運用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現象和趨勢,教師在形成講解思路、整合教學素材方面都能夠借助多媒體順利地完成。但與此同時,教師也忽略了傳統板書的價值,使得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完全分離。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多媒體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解決和信息拓展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滿足,并且還會對學生記錄筆記、整理重點造成困難。因此教師要想實現真正有效的教學,就必須要堅持多媒體和板書的結合運用,以此來達到兩者相互完善的目的。例如在講解到氨基酸脫水縮合成多肽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flash動畫,幫助學生從大體上了解脫水縮合的過程。接著教師再在黑板上寫兩個氨基酸的公式,詳細地給學生講解是哪一部分氨基與羧基結合了,形成了什么化學鍵。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明白該發展過程的細節,從而更加完整清晰地理解和記住氨基酸縮合的基本內容。
五、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后作業模式
課后的作業練習是延續課堂高效性,并為下次的高效教學積累經驗和打好基礎的重要部分。在布置生物作業的環節中,教師首先要堅持教什么做什么的原則,致力于用課后的作業練習鞏固課內講解的要點,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消化掉課堂知識。其次,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教師在選擇作業時不能只關注難題或者基礎題,而是要盡可能將兩者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打好生物基礎的前提下,再去攻克難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形成學以致用的學習態度,并將有效教學的價值不斷傳遞下去。
綜上所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需要教師從抓住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問題出發,并認真思考自己對待生物教學工作是否存在失誤與不客觀之處。在充分理解了這兩個基本問題之后,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密切關注學生所希望達到的程度,關注學生所需要達成的目標,并將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充分與學生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實現教法運用過程完全服務于學生,并作用于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君.淺談如何提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J].軟件:電子版,2014(3):35-35.
[2]陳志國.淺談如何提升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8):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