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紅
摘 要:在小學開展閱讀的過程中,難以活躍學生的態度,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將自己閱讀的文章應用到生活當中。然而,為了有效的解決這種現象,合理的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其能夠有效的運用到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當中,進而能夠有效的將教學當中的難題解決。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當時的策略,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閱讀教學;思維導圖;應用策略
引言:合理的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進而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學習。不僅能夠有效的應用到閱讀教學當中,同時能夠增加學生對漢字的認知以及拼音的拼寫,進而能夠提高教師教學的效率,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揮新時代教學的意義,為學生升入初中奠定知識基礎。
一、思維導圖的介紹
思維導圖是一種能夠發散思維的輔助工具,也叫樹狀圖或概念圖。這種技術是由英國教育學家托尼·博贊根據達·芬奇的筆記而創造出來的。從而將其廣泛的應用到教學教育當中,在初步實施的過程中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且得到眾多教育者的認可與使用。協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開啟學生的基礎思維。
二、運用思維導圖的益處
(一)使學生理清文章邏輯結構
要想合理的制作一份完整的思維導圖,學生需要搜集書本以及課外眾多的內容,而且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是在了解明確課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學生如果能夠自行完成一份思維導圖的設計與制作,那么學生就基本已經掌握這篇文章的重點,以及理解了文章所表達的內涵。例如,在六年級學習《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將思維導圖制作的作業預留,并要求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理解課文的邏輯與結構,促使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課程的結構,有效的將《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主要的起因、結果梳理,最后將每一個細節講述給學生,促使學生能夠獨立將思維導圖制作,進而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課文內容,同時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一舉多得的效果。
(二)使學生快速掌握學習技巧
由于小學高年級個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能夠根據老師的指導掌握思維導圖的基礎制作方法,同時能夠理解教師在課前所講述的內容以及學習技巧。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將課本的重點內容以圖片或段落文字的方式展現,并根據自己的總結,將學習這篇文章的技巧傳授給學生、例如,在開展語文說明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大致讀一遍課文,并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隨后提問學生文章使用的什么說明方法,根據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制作出思維導圖。
(三)進行總結概括
在小學開展人教版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單元都與相應的導讀部分,主要講述本單元的主要方向與學習內容以及情感取向,并講述本單元課文的寫作方法等。當本單元結束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制作本單元的思維導圖,進而將本單元的知識總結,發揮預習的作用。
三、思維導圖對于閱讀理解的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用思維導圖時,其分散性思維對學生理解課本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制定出合理的思維導圖,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調整與完善。將學生需要了解的知識制作出完整的框架,學生在課上能夠對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提出不同的問題,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問題解決,才能夠有效的完成思維導圖的制作。與此同時,讓學生進行的自我評價,促使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優點與缺點,僅為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改進。
四、適當的情景教學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過多的應用也是一種不正確的方式,雖然積極的應用了思維導圖,但是學生的審美逐漸喪失,針對此情況來講,要把情景模式教學融入其中,和日常生活相聯系,讓課堂內容得到豐富,并對學生的興趣得到提升,以此讓學生更熱衷與語文學習,針對傳統教學來講,大多數教師為課堂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經過教學之后發現效果并不明顯,基礎知識不能有效的掌握,這種情況說明,教師的傳統思想沒有得到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效果較低。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多與學生開展交流,進而能夠了解學生的近期學習情況,開展有針對性教學,確保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多種方式結合,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結束語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合理的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能夠發揮輔助的作用,進而使學生能夠迅速的瀝青文章的基本思路以及文章的框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時,并不是由教師的主導完成,而是自行閱讀,一般都是在課后,從而能夠將課文的主要信息再次記憶,起到預習的功效。因此,在小學語文高年級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廣泛的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促使學生能夠在進行思維導圖制作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并且能夠積極的學習語文閱讀。
參考文獻:
[1]倪蘇昱.靈動課堂 預習先行——初探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74.
[2]張敬.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碼設計,2017,6(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