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職學校進行歷史學科的德育教學,可以豐富中職學生知識,啟迪中職學生智慧,陶冶中職學生性情,涵養中職學生德性,從而提高中職學生的史學素養,培養中職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最終促進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職學校 歷史教學 德育功能
歷史教育關于德育方面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財富,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品格情操,在歷史教材中數不勝數。所以說,歷史教學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美德,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優勢。
一、喚起生命意識,樹立職業理想
歷史上的戰爭,尤其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成千上百萬生命的傷亡。生命在戰爭中顯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過這些血淋淋的史實,教育學生認識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們應該去珍視和善待。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充分開發教材,在生活中開發生命教育資源,以增強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意識,使他們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歷史上科技的發明與創新、每個歷史階段的改革與革命,以及一些歷史名人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都為我們進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歷史上無數的歷史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因為他們的理想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崇高的理想激發了他們執著、高尚、勇于開拓、報效祖國的獻身精神。歷史也告訴我們,每一個時代總有一些使人不夠滿意的地方,因此,就需要有這個時代的理想,鼓舞人們去爭取新的進步。
二、弘揚傳統美德,滲透養成教育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如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展示的就是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樣一種美德;再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都具有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無私精神。這些人物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懷,可以培養學生樹立面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歷史是當代人的財富,人們可以用歷史借鑒現實,也可以用現實反思歷史。針對部分中職學生受多元文化的侵染,行為失控、道德滑坡的趨向,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發掘與利用這些德育資源,對中職學生進行不良行為習慣的糾偏訓練,教給他們一些基本的觀點和做人的準則,增強他們的社會親合力,在養成教育中提高他們的德育素養。
三、培育民族精神,激發遠大志向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拂塵覽史,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驕傲與自豪。這種自豪感能產生強大的心靈震撼,催促人們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能產生強大的民族親合力與凝聚力,使我們偉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學習中國歷史能使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為國家的繁榮、民族的發達作出貢獻。
歷史德育幾乎覆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然而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騫矢志西域,百折不撓;班超投筆從戎,立威邊塞;史可法抗清,凜然正氣,雖死不屈等等,無不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正氣。在進行這些人物的教育時,要盡可能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憾,去逐步地體會到一種悲壯、崇高的美感,從而使學生聯想到,假如我處于祖國危亡的緊急關頭,也應該像他們那樣挺身而出,救國救民,建功立業,使學生的情感達到升華,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操。
四、樹立開放意識,培養創新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開放的民族,從來不拒絕吸收借鑒外國的優秀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傳播,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過極為重要的貢獻;也有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懷,海納百川,善于吸收外來文化,而成就了中華文明今天的豐富多彩與燦爛輝煌。鄭和下西洋、張騫通西域、佛教的傳播、玄奘西游、鑒真東渡,這些典型的歷史事件告訴我們,民族要發展,就要開放交流,文化要發展,就要善于兼容并蓄,繼承和交融。弘揚歷史上的開放交流精神,正是未來的建設者必要的素質。
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以及各朝各代的統治者為加強自己的統治,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采取的各種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等。這些改革,無一不表現出改革者所具有的銳意創新、不墨守成規的改革精神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而每一次改革都帶來了政治的清明、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因此,歷史上,每個時期的改革和盛世局面的出現,既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好教材,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養成開拓創新精神的重要資料。
五、提升職業道德,培育審美情趣
中職學生是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未來建設者,他們將在不同的基層崗位從事不同的職業實踐活動。因此,中職學生學習掌握一定的職業道德知識,對順利完成從學校生活到職業生活的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歷史上許多杰出的楷模都可作為中職學生學習的對象,利用其榜樣性加深學生對職業道德精神的熏陶,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樹立我能行,我能做的信心,形成自己的職業良心和職業責任意識。
歷史教育在對人文自然、人類社會活動和文化藝術作品的描述中,美的事物比比皆是。萬里長城、四大發明、京杭大運河等,無一不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古往今來,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名垂青史的風云人物,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璀璨思想和精神風貌,是進行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極好教材。還有很多歷史論著、文學名著,如中國的古文觀止、四大名著、唐詩宋詞,西方的名人傳記、莎士比亞的戲劇或者雨果的小說等都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從而使他們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綜上所述,想要提升中職學生的德育素養,首先就是要充分挖掘出歷史教學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對能夠喚起中職學生生命意識,樹立他們遠大理想的內容進行適時滲透;對能夠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進行大力滲透;對能夠培育中職學生民族精神,激發他們愛國主義感情的內容進行重點滲透;對于樹立中職學生開放意識,培養他們開拓創新精神的內容進行著力滲透;對于提升中職學生職業道德,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的內容進行實時滲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加強歷史教學的滲透實效,更好的把我們的中職學生培養成為有道德、有技能,有思想、有闖勁的職業人。
參考文獻
張曉光.關于中等職業學校開展歷史教育的對策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陳曉峰.歷史教育在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的作用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2008(4).
陳艷秋,1978年9月出生于江西南昌,女,就職于南昌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長期任教政治學科,擔任班主任工作,中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中職學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