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家賓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與高考綜合改革的有序推行,傳統的高中課堂教學雖有其優勢,但在培養人才方面也存在不足;“分層走班”教學模式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推動學校辦學水平提高。在歷史課堂實施這一教學模式,要注重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的分層。這一模式在運用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關鍵詞:新課程;分層走班;歷史教學
引言: “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在高考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實施推廣,這一教學模式下,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新的小范圍內的“分班”,讓知識能力水平較為接近的學生在臨時組成的班級學習這一門課,而學生高中階段學習的課程相對較多,這樣既能保持原有班級的穩定性,又能更好的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發展。
一、實施分層走班教學的重要意義
隨著新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頒布以及高考改革在全國的漸近推行,我們長期以來實行的傳統的課堂教學雖有其優勢,但也有其不足這處,容易出現忽視學生個性、不利于因材施教等一系列問題,課堂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變化的要求。因此,分層走班這一新的教學模式被引入課堂教學,以期在吸取傳統班級課堂教學方式經驗的基礎上,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全面成才、因材施教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這一模式的實施是更好實現新課程高考歷史學科考核目標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發展,也有利于推動班級管理方式創新。
二、“分層走班”教學模式的應用
分層走班教學并不打破原有的班級,它是在學習實行“分層走班”這一模式的學科時,根據學生學習的程度能力水平不同重新組建臨時的班級,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水平確立教學目標、教學方式。一方面降低“學困生”學習難度,避免他們“吃不了”;另一方面滿足“學優生”能力提高的要求,讓他們“吃得飽”。那么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體現能力要求,分層教學目標
因為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的差異,在進行科學的分層組班后, 教師要制定合適的教育教學目標,最大限度的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就歷史學科的分層走班教學而言, 基礎層班級應注重夯實基礎,回歸教材、著眼于教材,注重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漸進的提高學習歷史的水平;拔高層班級教學過程中基礎知識應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的拓展,培養其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的能力。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更多更好的關注,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潛能,逐步縮小差距,以實現整體優化,在“分層走班”的課堂上,讓學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也可以“跳起來吃得了”。
2.明確因材施教,優化教學環節
“分層走班” 教學模式的實施,更多的是希望在這一模式下因材施教,因為教師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但同一班級學生水平又相近,所以要求老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進行“分層”,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
在備課時,如果教師所帶班級是同一層次,如都是基礎層學生或都是拔高層學生,教師先要整體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掌握情況,學生學習的能力水平,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之上,再根據本層次學生具體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上課環節,拔高層教學應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基礎知識注重學案教學,學習內容注重主題教學,復習過程中打破現有的知識框架,重新整合教材,賦予知識新的“落腳點”和“生命力”,課課有中心,堂堂有靈魂;基礎層班級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歷史知識體系和知識框架的構建,努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注重對教材歷史知識的掌握,適當啟發學生,增強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三,課后作業環節,應特別注重作業的梯度分層設計,完成具有針對性的作業,現行高考的考卷也重視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考察,真正掌握了教材,基礎層的學生也能在高考中取得較為理想的成績,拔高層的同學在平時課后作業環節應適當提高要求,結合高考和歷史課程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運用知識的能力。
第四,課外輔導環節,關注基礎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培養他們學習興趣,解決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通過創新課外輔導方式,培養學生進行歷史小論文的創作,引領學生探究歷史真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促進學生的人文發展。
3.注重學有所獲,分層教學評價
“分層走班”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應區別于傳統的注重考試成績的評價,因為分層走班教學模式下的班級,本身層次就不同,如果仍用傳統的僅從考試結果來評價的話,拔高班的學生成績大概率會領先基礎班。 就我校實施分層走班模式以來,拔高班學生一直以來都領先于基礎班,所以在教學評價中,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對學習過程的掌握,對本人學習能力的提高,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三、“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中運用的反思
“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合理實現分層,怎樣管理新教學班級,學校如何合理安排教師,如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呢?
1.以人為本,實現學生合理分層
要實現分層走班教學,就必須在現有的學生基礎上,人為的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學生在學習時被分入基礎班或拔高班,這就需要學校盡力做到合理公正。我們的做法是在高一年級上學期不進行分層,所有學生在本班學習,高一上學期期末根據學校進行的摸底調查結果,對學生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分成幾組不同的組;在高一下學期初和學期末,結合文理分科進行調整。學生們在上課的時候,根據分層的情況到對應的班級上課。在高二階段的每個學期末都會根據這學期的能力情況以及后續學習的狀態進行相應的微調,高三基本保持穩定。這樣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的可能,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
2.家校配合,減少家長社會阻力
對于分層走班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學生、家長都可能存在一定的誤解,特別是學生家長,學生考入學校,卻被分層,如何確定自己的孩子被分在基礎層班級是公正合理的,甚至懷疑為什么要分層。這就要學校層面對這一模式與家長和社會溝通,實施這一模式的初衷是為了學生整體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在競爭中成長成才,同時學生平時所在班級仍是平行班級,相對減少分層走班教學的阻力。
3.整合資源,促進教師共同發展
“分層走班”教學模式的實施無形中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分層,不可能每一位老師既帶基礎班又帶拔高班,如何合理安排教師也是這一模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既要求教師站在學校角度,服從學校教學安排,同時也要求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統籌合理規劃。在教學過程中,多開展同課異構、集體備課活動,促進教師共同發展。
“分層走班” 教學模式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其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希望既能充分發揮傳統教學的優勢,同時又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以期能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因材施教、立德樹人的目標。相信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這一教學模式一定會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馮一下:《對推進“歷史課靈魂”研究的一些想法》,《歷史教學》2016年第1期
[2]劉煥新:《解密分層教學》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年版
[3]胡亞莉:《“分層走班”下高中歷史B班教學策略探究》,《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