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雙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是幼兒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據。本篇文章就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現狀的問題,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就如何提高高職學前教育學生專業技能提出粗淺的建議。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技能;現狀;培養策略
國家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新《綱要》)充分肯定了幼兒教師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專業化的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教育學的、心理學的以及有關幼兒發展的各類專門知識,需要自然科學的、工具性學科方面的基本知識和素養 。
一、學前教育專業技能的涵義
根據新《綱要》對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可以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教師專業技能劃分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復合教育技能三個層面。
二、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存在的不足
從幼教一線反饋的信息來看,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專業技能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一般教育技能存在的不足。在課程的實施上,沒有調整好課程比例, 實現的只是基本技能技巧,有些偏重藝術類課程,沒有將幼兒園的一些特色滲透進技能課程中,且很多同學在這些技巧方面并沒有某方面的特長,在課程的設置上忽視了個別差異的原則。
2.基本教育技能存在的不足。基本的教育技能是在實施階段幼兒園教師行為的基本要素,是在學前教育學生見習、實習過程中才能體現的,它可以培養學生更強的實踐能力。在高職院校學前專業并沒有將觀察了解幼兒活動和檢索和處理幼教相關信息等技能落實到每個實踐當中去,過分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
3.復合教育技能存在的不足。 現在同學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主體性、創新性和個性發展的重視度不夠,在教學方便還需要大幅度的增強。
三、學前教育專業技能不足的原因分析
1.課程改革滯后,忽略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由于課程體系的落后,在課程的設置上忽視了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傳授,形成重知識、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育思想,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忽視學生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影響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
2.課程設置結構不夠合理,脫離基礎教育實際。因幼兒園課程設置以綜合課程為主,所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呈綜合化的趨勢,會導致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會有所欠缺,難以勝任幼兒教育工作。
3.教學環境抑制學生的思維,過于重學術。目前高職院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不小,大部分基本是以單一的講授式為主,同學們缺少質疑、合作交流與學習,這樣就不利于同學們思維能力、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4.學生實踐少,影響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由于課程內容與幼兒園教育聯系不密切,同學們缺少在幼兒園的體驗,缺少提高專業技能和自我培訓的過程,尤其是缺少對幼兒園檢索和處理幼教相關信息的技能的感受,導致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不足,實踐能力不強、缺少對幼兒教育的感性認識和經歷等問題。
5.學生素質不高,學習主動性不足。 近年來,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幼兒教師的工作繁重,待遇不高仍然是現實問題,幼兒教師的收入與他們的實際付出不成正比。因此大部分同學在進入大學后,學習主動性缺乏,對專業技能的培養漸漸地失去興趣。
四、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培養策略
1.適當的增加藝術類課程比例。首先在可曾設置中要安排突出藝術特色的專業方向的課程,加大課程的學時比例。其次,還要防止學前教育專業的藝術課程等同于藝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要以滿足幼兒園藝術教育要求為原則來編訂課程內容。
科學加強隱性課程的設置。要真正地使同學們成為技能嫻熟的幼兒教師,則更需要科學地設置隱性課程。若干校園社團則是通過雙休日和課余時間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形成更加立體化的隱性教育課程。
3.大力改革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和案例式的教學方法,是同學們學會質疑、思辨、解惑,調動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4.發揮學院的榜樣作用,提高學生素質??梢匝垉炐愕漠厴I生做報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可以帶領同學們到相關的幼兒園去觀摩優秀畢業生的教育現場,在現場親身感受這樣更加能夠激發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
5.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能力。
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自身也要不斷加深對幼兒園工作的了解,努力探索專業的發展模式。在學前教育專業穩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認真學好專業技能,成為與時俱進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南京:江蘇出版社,2002.
[2] 朱燕. 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J]. 文教資料,2011(8):33
[3] 顏曉燕.試論學前教育新師資的職業培養導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6(7):24
[4] 李安學.精講精練課堂教學研究[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56
[5] 張建波. 試論學前教育新師資的教師專業技能培養[J]. 理論觀察,20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