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火波
摘 要: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從課堂導入、課堂講解、課后作業三個部分入手,針對小學數學生活化這一教學策略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導入;課堂講解;課后作業
生活化是最近較為流行的一種教育理念,其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積極挖掘貼合所教學生實際社會生活情況的教學資源,并依托此高效開展相關教學活動。那么,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將生活化理念更好地落實到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呢?對此,我將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
一、課堂導入部分生活化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活化的課堂導入往往能為落實生活化的教育教學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學生在初接觸知識便能從實際生活經驗入手不自覺地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此,我深有感觸。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我便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入手為他們打造了一個貼近實際生活的課堂導入。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教輔設備呈現常見的圓形物體圖片,像墻上的鐘表是圓形、用來聽音樂的光盤是圓形、吃飯的桌子是圓形、1元硬幣是圓形、電風扇的外罩是圓形……多媒體所展示的圓形物體圖片畢竟是有限的,待播放完之后我又鼓勵學生認真回憶平時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圓形物體,由于都是與自身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們愿意思考,幾分鐘之后他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衣服上的紐扣是圓形的,有的說洗臉盆的底是圓形的,有的說一些蛋糕的盒子是圓形的,還有的說一些用來盛食物的盤子是圓形的……在學生們思考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注意力高度集中,沒有誰再分心做些不相干的小動作,課堂學習氛圍空前高漲,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尋找生活中圓形物品的過程中,學生們對于圓形這一概念不知不覺也有了一定的深入了解,顯然這便為我接下來對“圓的認識”這節內容具體知識點展開教學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課堂導入部分生活化所起到的效果得以充分凸顯。
二、課堂知識講解生活化
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尚未發展成熟,很多時候他們更傾向于憑借自身的主觀感受與體驗去認知新接觸到的事物,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對于教學活動中較為復雜與抽象的數學知識點便可以采取生活化的講解方式,引導學生立足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去思考、去分析,進而形成對所學知識更加直觀且清晰的理解。
我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便會有意識地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負數”相關內容時涉及“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這一知識點,不少學生對此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怎么可能會存在什么也不屬于的數呢。針對這一情況,我便向他們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有關溫度的一組數據,分別為-20℃、0℃、15℃,這一數據剛一呈現,學生們便恍然大悟,原來生活中還真的有“0℃”,而也正是從上述一組數據中,學生們得以清晰地看出“0”既不屬于正數,也不屬于負數的一種特殊狀態。這樣一來,無需我過多的解釋與講解,學生們很容易化抽象為直觀般地突破原有的教學重難點,且記憶格外深刻,主要表現為他們即使再糾結于“0是屬于正數還是負數”這一問題,只需要回憶“-20℃、0℃、15℃”這一組反映日常生活溫度的數據就能馬上理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化的課堂知識講解所具有的積極價值所在。
三、課后作業布置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應當回歸于生活。這是被所有教育工作者們所認可的普遍規律。這同時也為我們一線教師落實生活化教育理念以極大啟示,即不要僅僅滿足于用生活資源輔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還應當側重于引導他們用所學到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便顯得至關重要且迫在眉睫了。
對此,我在自身的教育活動中進行了積極的實踐。例如,在學習了“統計”的相關知識之后,我便為學生們布置了一項生活化氣息濃厚的數學作業,即要求他們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對家庭分類的情況進行統計,看看現在家庭是否能真正將“垃圾分類”的環保觀念落實到了什么程度。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有的負責對家庭成員進行調查,有的負責將調查的數據以數字的形式進行統計并整理成相關統計圖,還有的負責從數據表中總結、歸納得出本次“垃圾分類”調查活動的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對以往所學的統計知識進行了復習與鞏固,也學會了如何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之中以輔助生活難題,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在此過程中樹立了正確的環保價值觀念,效果一舉奪得。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得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此,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對生活教學模式進行靈活而恰當地運用,以讓其切實發揮出功效,推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正常組織與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葉玉蔚.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8(5):22-23.
[2]郭文鋒.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8(1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