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初中化學課程中的關鍵概念,對其階段化的關鍵概念系統建構和對學生有效學習方式的培養做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關鍵概念;知識體系
關鍵概念系統化的教學設計遵循著學生學習化學的基本學習原理,這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以及知識結構體系的建構有著積極意義。
一、初中化學概念系統
1、分子與原子
分子與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也是學習化學知識和認識物質所必須要形成的基礎思維,如果對分子與原子的認識不清晰,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寸步難行。
2、化學符號
化學符號指的是用化學符號及相關術語來表示物質組成、結構以及變化規律的一門抽象性語言,它對物質的根本性質進行描述,是一種化學學科中獨有的思維表達方式,也是學習化學所必需的一項重要工具。化學符號包括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元素化合價、原子結構示意圖及電子式、有機物結構式級結構簡式等等。而在初中化學階段,掌握元素符號的正確書寫是基礎,其他所有化學符號都需要以元素符號作為基礎來進行組合。其他需要重點掌握的還有元素化合價和化學方程式,元素化合價指的是原子之間相互結合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中的化合價代表某元素原子化合其它原子的能力,也是原子之間的化和規律,需要學生從微觀角度來對物質之間作用進行認識。而化學方程式則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分子在變化過程中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結合為新分子的變化過程。同樣也是物質化學微觀變化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主要內容。
3、化學計算
化學計算是從量變來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其屬于技能型知識。從化學學科本質來看,其對化學反應向來是從兩個角度所展開,即定性與定量研究,定性指的是發現物質變化規律以及化學反應的實質;定量則是指從量的角度來描述化學反應之間的量變關系,是學習化學必須要掌握的一種基本方法。在初中階段的化學計算內容中,主要會涉及到相對原子質量、相關化學式計算、溶液計算等等。
二、建構基本化學概念的認知方法
1、分子與原子
雖然分子與原子的外形無法通過人體感官去進行感知,但在化學教學中,基本的認知過程依舊遵循用思維先感知,而后形成概念,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認知方法來感知其他事物的存在。這是由微觀粒子的性質所決定的,只能用思維方法來對其進行掌握。
2、化學符號
化學語言以元素符號作為基礎,通過一定的規則來對其進行組成,形成其它的化學符號。但化學符號并不是隨意進行組合,而是需要根據客觀物質的實際組成來進行組合,其不僅僅是簡單地指代某一種物質,還表示著物質的組成,以及其微粒的數量關系。所以,化學符號的表達具有唯一性,但其內在含義卻具有多重性,如此才使得化學符號的學習比較靈活和多變,這也是教學難點的所在。以化合價為例,學習元素化合價的意義是為了不需要通過實驗便能夠了解一個物質的組成,從理論上獲得原子之間的化和規律,從而快速準確地寫出物質化學式。其教學難點在于理解“價”的意義,因為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已經形成了“價”的概念,這種概念雖然與化合價有著一定聯系,但又有著較大差異,因此這種前概念認知容易造成學生對化合價的理解困難。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學習圖示,首先是在建立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時,要明確原子化合的樹木是有限的;其次,要克服數字概念的思維定勢,將化合價與化學式進行嚴格區分;最后,要用“數”來將學生已經學過的物質微粒與物質性質之間建立聯系,再運用同化來讓學生了解二者之間的聯系,完成概念結構。
3、化學式計算
學習化學計算需要掌握分子、原子概念,對原子形貌要有清晰的認識。只有清晰地意識到同種原子有著相同的質量,才能夠進行化學式計算的學習。初中化學的基礎是比例計算,比如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就是由分子式和化學式先確定了物質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數量關系,然后通過化學方程式將分子分出的原子與其他原子進行重新結合,表達化學反應中各物質之間的數量關系。到高中還會涉及到基于比例計算原理的更多種簡單的計算方法。
三、關鍵概念建構教學設計
初中化學關鍵概念系統中的知識點都是前后關聯的,前概念對于后概念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墊基作用,因此通過對關鍵概念的系統整合,明顯對于單一的知識點教學有著一定的優化。以化學式教學為例,學生在利用分子與原子相關概念中的原型進行化學式學習,能夠充分的理解化學式意義,并對之后的化合價學習有著積極意義。在此簡述教學設計過程:
從化學式定義中可以看到兩點:其一,化學式主要表達物質,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聯系物質名稱;其二,化學式表示的是物質組成,那么了解物質名稱與物質組成就成為了學生建構化學式概念的基礎。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學生已經學過的分子與原子構成物質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導入,比如再次從微觀的角度來闡述物質分類,既可以鞏固學生的知識結構,也為之后書寫化學式提供素材。接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出示構成模型,讓學生仔細觀察微觀構成物質的分類,并聯系本課內容,結合實際模型來進行化學式書寫教學。此環節主要遵循的是直觀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化學式表達意義做到真正理解。在學生初步建構起對化學式的認識后,在了解化學式含義過程中,教師可對一些金屬單質直接用元素符號進行表示,使學生的思維能夠跟著具體的實例來逐步推進,而不是一片空白地去建構抽象概念。在學生體會并且了解化學式及其意義后,再通過相關示例對各類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進行總結。比如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用元素符號表示;化合物化學式:金屬(元素符號)在前,非金屬在后,同種元素原子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用數字標在元素符號右下角;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非金屬組成的化合物,包括含氫元素的,符號在前,如CH4、PH3等。無氫元素的,正價在前,負價在后。讀法:從后往前,中間加“化”“酸”……最后,教師運用課堂練習趁熱打鐵,對一些之前所遇到的不清楚的問題進行逐一清理,完成鞏固和強化。
綜上所述,從學科知識的個部分之間,學科內的各知識系統之間都能夠找到產生聯系的線索,基于這些線索開展教學可以加強對知識點的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建立其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知識之間的同化與遷移。
參考文獻
[1]王坤.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策略探微[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9(03):79-80.
[2]李志英.淺析初中化學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策略[J].學周刊,2019(07):49.
作者簡介:周均輝,1967年7月生,男,湖北省棗陽市,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興隆鎮第一初級中學,本科,中學一級,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