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年
摘 要:作為科學課程學習主體的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面對繁紛復雜的科學世界時,會產生無比激情和盎然興趣。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征,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關鍵詞:低年級;科學課堂;實施;開放教學
2017新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了它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緊密聯系的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動。低年級的科學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我認為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從過去的較封閉式向開放式教學轉變,充分發揮人的各種潛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開放學生的感官
(一)、打開眼睛,仔細觀察
對科學這門學科來說,運用多種感官,訓練觀察方法,養成觀察習慣,培養學生敏銳、細致、全面、準確的觀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觀察事物的變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科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可以這樣說,觀察是一切科學成就的發端,我們應提供一切機會,讓學生學會觀察。
1、觀察自然:
帶上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知識,增長知識,讓學生親自參與,耳聞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探索蘊含其中的無限奧秘。如教科版一年級《科學》教材(以下簡稱“教材”)扉頁即以珍妮·古道爾在非洲對黑猩猩38年的觀察開篇,強調了對大自然觀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觀察生活:
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同時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如低年級學生喜歡的游藝活動,為學生提供觀察生活的環境和機會,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養成留心生活的好習慣。
3、觀察熒屏:
現代社會,熒屏是個必要的窗口,學生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窗口,能了解那些直接觀察不到的知識,豐富生活,拓寬視野。如學生對教材內外各種動植物、恐龍的認知,就多來自與屏幕。
(二)、張開嘴巴,準確表達
未來的創新型人才,不僅要能讀而且要會說。充分的表達能讓老師掌握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低年級學生也許表達能力有所欠缺,但科學技術完全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聯合語文等其他科目教師,共同培養、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1、表達認知見解: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組織多種形式(同桌的、四人小組、全班的、自由式)討論,讓每個學生有充分表達的機會,使他們在討論中暢所欲言,發表見解,提高表達能力。
2、表達活動設計:
教學中有許許多多的實驗,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自己得出結論。在活動過程中,如何設計探究的過程,怎樣利用現有的材料進行驗證等等,可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設計。
3、表達推理想象:
結合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象,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學《植物是“活”的嗎》一課中,有學生就提出,億萬年前(后)的植物是怎樣的?同學們各抒己見,想象豐富,表達生動。
(三)、發動大腦,多多思考
在教學中,需要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問題,開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靜思、獨思,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1、在課題上思考:
課題往往是課文的題眼,當教學中一出現課題,教師就應讓學生思考,看了課題你想學習什么,有什么問題,我們應怎樣去解決?還是以《植物是“活”的嗎》一課為例,課一開始,學生的思路比較開闊,不受各種因素制約,發言會滔滔不絕,十分踴躍。
2、在不同點思考:
求異即不茍同于傳統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法,常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它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如教學《在觀察中比較》一課時,學生在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時,分別從長短、高矮、胖瘦等父母說出了它們的區別,只要學生有好的思考,老師也給與了肯定,如有學生提出了脖子長短、角的數量等。
3、在疑難點思考: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為此,教師可讓學生抓疑難點進行思考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學會提問題,學生能在疑難處自己思考,發現問題,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處,本身就是一種好學、樂學、主動學習的體現,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如教學《比較測量紙帶和尺子》時,就有學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尺子都準確?”
(四)、開放學生的雙手,提供操作的機會
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讓學生從做中學”的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將會把他們帶入一個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驅使下饒有興趣地學習,促使思維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加強觀察實驗: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基本特點。通過觀察實驗,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教材、獲得知識和鍛煉能力。在教學中要盡最大努力,開展觀察和實驗活動。
2、參與制作:
有的課文在學習之后,讓學生按照課文的介紹制作一個模型和同類作品等,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內化,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如動手制作的風車、風箏,小木船、小飛機,在制作過程中,讓學生探究還發現了哪些秘密。如風箏的制作,要求具有體輕,保持平衡,放飛時適當傾斜等等。
3、飼養種植:
飼養種植活動能使學生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為探究活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材料。如飼養貓,能了解貓的食性,飼養中要注意衛生,氣候和環境,使學生對貓作為動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得更為深刻、完整。
(五)、開放學生的空間,提供表現的機會
人都有自我表現的要求,而小學生年齡小,好勝性強,更有自我表現的愿望,尤其是這種表現的成功而受到教師夸獎,學生更是樂在心頭,喜上眉梢。因此,教師在課內外要讓學生暴露自我,勇于表現自我,在表現中創新。
1、在競爭中表現:
競爭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競爭而產生的奮發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和適應環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紀不可缺少的現代人素質。因此,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實際,通過各種方式創設競爭的機會,讓全體學生在競爭中一展所長,如開展小制作、科技小論文、金點子等活動,使他們在競爭中取長補短,獲得成功的機會。
2、在活動中表現:
小學生好動,喜歡到野外去。通過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還能使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結合教學,在學校的農基地上,開展種植活動,如進行菜豆發芽試驗活動,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樹葉標本,開展收集種子活動,集商標展示活動等,這樣做,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并有了更加充分的表現機會。
3、在結論中表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要硬性規定學生表達探究結果的方式,而要鼓勵他們百花齊放,用他們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探究結果。例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了鳥,最后讓學生說說什么是鳥,實質就是要學生歸納、把握鳥的基本特征,表述他們在探究之后得出的結論。有的學生用口頭表達,有的學生用書面表達,有的學生用圖畫表達,有的學生用實物模型……,所有這些方式都應受到表揚。
(六)、開放學生的教材,提供憑借的機會
葉老指出:“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中,如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將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的科學教學應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學生的教材,開放學生的課堂,給學生提供憑借的機會,實行大教學觀,使課堂教學與課外讀書活動溝通,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課堂教學與火熱的校外生活相溝通。擴展外延,豐富內涵。
1、向課外活動延伸:
科學課應不受課堂束縛,要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的學習活動,組織學生閱讀科技書籍和報刊,觀看科教影片。組織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展植物園種植活動,進行紅領巾氣象觀測,設立科普畫廊,對最新的科技成果進行展示,如克隆、超導技術、磁懸浮列車、“神舟”號宇宙飛船等等。
2、向校外世界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是多么重要。”教師要開放教材,讓學生投身于五彩繽紛的校外生活。教師要帶學生進行參觀訪問,開闊視野;組織調查考察,了解實情;踏青游覽,豐富知識,還可跟隨家長外出旅游。
(七)、開放學生的時間,提供探究的機會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不過早地出現結論,肯化時間讓學生對某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體會的機會”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要因人施教,開放教學時間,讓學生有深究的機會。
1、課時時間不限:
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如果把上下課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那探究活動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為此,因教學需要,一節課可以提前,也可以延時,有必要可以是更長時間。
2、實驗室等開放時間不限:
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求知欲較強的學生,在其它時間也可去實驗室做實驗;去計算機房瀏覽信息、搜尋信息;去圖書館查閱資料。這樣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
3、評價時間次數不限:
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創新意識,評價可以一次或多次來完成。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成功與失敗是同時存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失敗了,學生也接受了一次教訓。在評價時,應允許學生來第二次第三次或更多次,直到成功。這樣做能鼓舞學生的勇氣,樹立探究的信心,堅定學生探究成功的決心。
“亂花漸欲迷人眼”,這句話也許可以作為當下科學新課程教學中的種種現象對我們科學教師的普遍沖擊的概括。如果人云亦云,生搬硬套教學理論,同時缺乏對科學教育目標、過程與方法的深刻理解,只會讓自己的思考埋沒在教育思潮的風起云涌中而迷失自我。應對這種沖擊,迫切需要我們教師加強自己的科學素養,關注學生,聚焦課堂,有選擇地恰當運用教學手段,以尋找到科學教育的理想道路,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林治金,張茂聰.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研究與實施[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2] 靳玉樂.探究教學的學習與輔導[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9.
[3] 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郝京華. 三年級科學[M].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5] 小學科學網. http://www.Xx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