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玲
摘 要:在社會形態越來越多元化的當今時代,學校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健康成長的培養責任也越來越重要,其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所擁有的不可替代的優勢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因此,本文便著重以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與轉變策略進行探究,以期能和各位教師共同學習與借鑒。
關鍵詞:中學;道德與法治;現狀;轉變策略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設立,對于全面培養中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一經設立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由于在教學中,許多教師沒有走出傳統教學的框架,不懂得創新和變通,進而導致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質量偏低。因此,為了轉變這一教學狀況,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而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水平。
一、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
首先,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的基本方略,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在歷史上,由于我國文化的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出現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概念,同時也因為教育滲透不足,導致當代中學學勝法治意識缺失;其次,政治教師依舊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沒有尋求適應本班級學生的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因而,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缺乏。因此,當前的中學政治教學急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以此來提成中學階段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質量。最后,擔當精神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發揮著至關它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起著良好的指導作用。而在中學階段,學生因為多事獨生子女,父母為其承擔了太多,進而導致學生的擔當意識較為缺乏。
二、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1.舉辦法治教育活動,提高法治意識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中教授學生知識,也應該積極的舉辦法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法治教育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教學《崇尚法治精神》這一課后,筆者就舉行了一場“德治好還是法治好”的辯論比賽。正方支持法治好,反方支持德治好。
正方:法治可以懲惡揚善,是最公平的治國手段
反方:德治不僅可以懲惡揚善,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和行為。
正方:法治可以保護人的人權,并強調社會義務,追求公平和正義。
反方:德治不僅有這些,它更堅持以人為本,重視社會的整體價值和長遠價值。
最終,筆者對德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德治對人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能通過國家的強制手段進行要求,所以在對付極端的犯罪分子,和維持社會公平時,德治就很難起到顯著的作用了。而法治依靠的是國家的法律,并且有國家暴力機構的支持,所以能夠更好的維護人們的自由平等,社會的公平正義。
2.樹立探究教學,提升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后,一直倡導教師改變其傳統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樹立創新的探究式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服務社會》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服務社會的意義,筆者不再以口述為主,而是讓學生做教師,給同學們講述自己對服務社會活動的理解,并舉出哪些是屬于服務社會的活動,教師在臺下聽講。在學生講課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探究這些活動對社會有什么意義,除了這些活動,還有哪些呢?同時還要分析這些事跡對我們的啟示,而我們又應該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如此,教師改變了原來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自身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3.擔當精神培養,加強思想教育
對他人的擔當精神是自我擔當精神之后的進一步升華和深化,是擔當精神的外在表現之一。同時,對他人的擔當精神也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所必須具備的一項人格精神,因此,我們在課堂中還應當著重培養學生能夠擁有對他人良好的擔當意識,如此,才能使得擔當精神的培養更為全面、
例如,在教學《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這一課時,筆者便著重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對此進行了培養。在課堂中,筆者借助感恩這一主題,促使學生去了解對他人擔當精神的真正含義,如:當別人因內心遭遇挫折而受傷哭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伸出愛心之手,去勇敢的鼓舞、關心、幫助、服務他人,使他人能夠在自己的幫助之下得以感受到快樂和幸福等,同時自己也能體驗到因幫助他人而帶來的滿足感。學生經過這一引導,對擔當精神的認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明確了對身邊朋友、家人等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極大地促進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擔當精神的培養。
綜上所述,法治精神、自我探究能力和擔當精神是當今社會,學生必須要擁有的個人精神,我們針對此展開教學活動,不僅豐富了課程教學內容,同時還提高了教學效率,實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東德.淺談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9(27):66.
[2]沈明海.核心素養觀下道德與法治智慧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9(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