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繪
摘 要:初中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過渡時期,它銜接著學生小學和高中之間的重要橋梁,初中生正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對于學習可能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提高解題效率。基于此,本文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思路培養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解題思路;培養研究
引言: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的年齡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方式要多加研究,既要將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也要注重學生心理狀態的調節。數學作為一門理論化學科,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邏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將數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存在價值,從而更加愿意深入了解數學,學習數學。為了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實際應用的能力與綜合素養,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通過清晰嚴謹的思路來解決數學問題,并且在實際生活中不斷應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
1、將解題思路的培養與教材內容相結合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教師一定要準確和深刻的分析教材,從教材中找出學生解題思路培養的關鍵點,由此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培養計劃。一般來說,初中數學教材中的例題都會講解相應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而教材中的例題都是經過慎重篩選之后編寫的,對于學生有很強的教育價值,而且能夠很好的符合中考大綱的出題方式,幫助學生梳理解題結構和模式。因此教師在解題思路的培養上要注重研究教材內典型的例題,先讓學生對教材中例題的解題思路足夠了解,才能促使其將這一解題思路靈活應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與實際問題》的解題過程中,教師要在講解完一個知識點之后,先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課后相應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例題中涉及的解題思路,之后再為學生設置相關練習,檢查學生解題思路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解題中的不足之處進行重點相結,促使學生的解題思路不斷清晰化。
2、運用思維導圖形成學生的解題思路
思維導圖作為現階段教師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之一,其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發現題目中的關鍵點,并且將有關聯的數量關系整理和分類,排除掉無用的干擾條件,從而將題目變得簡單情緒,將文字化轉化為圖形化呈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解題思路的形成,改變過去學生只能依靠文字來分析解題思路的單一形式,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和解題創造了多元化的條件和優勢。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滲透思維導圖的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促使學生在搞不清題意的時候運用思路導圖來推動解題思路的形成。例如:在《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解題過程中,當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系、已知條件等產生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整個題目分析的準確度,導致學生不知該如何列方程式,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其中的已知條件逐一展現并進行標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3、優化教學方式轉化學生的解題思路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教師除卻要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外,還要注重學生解題思路的轉化,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因為初中數學題型是變化多樣、形式豐富的,有的時候并不是一個困難的題型,只是在基礎題型之上作出的轉化,但是可能就會給學生帶來解題上的問題,因此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靈活的解題思路,促使學生能夠根據題型的轉化來實現解題思路的轉化,教師為了達到這一教學要求就要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來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鍛煉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例如:在《不等式及其解集》的解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等式的原型、題型變化和經典例題等,借助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了解不等式可能會轉化的題型,從而幫助學生了解多種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在實際解題中就可以具備較好的隨機應變的能力。
4、制定針對性的培養計劃
教師在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研究中,要對學生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數學基礎等來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實現分層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絕對不能對所有學生都采取相同的培養方式,這可能會造成學生解題能力兩極分化、進步不均的現象。例如:在《多邊形內角和》相關題型的解題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布置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夠實現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在學生掌握基礎解題思路后,再去研究較為困難的思路,這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變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重學生解題思路培養的重要性,并且根據科學的策略來培養學生正確和多樣的解題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為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妃遠. 初中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解題思路的研究[J]. 教育現代化, 2017(35):336-337+350.
[2]戴德文. 初中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解題思路的研究[J]. 科學咨詢, 2019(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