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摘 要: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重點,也是培養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活動,更是小學生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必要之路。針對這一特點,新課改提出了培養與優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具體要求,希望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全面解放小學生,促使小學生在閱讀探究與技巧遷移活動中實現能力提升。本文將從組織“一帶多”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遷移;完善閱讀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及時歸納閱讀技巧,提升學生閱讀水平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常規的小學語文閱讀課一直都停留在理論知識講解層面,小學語文教師會組織學生學習課文所包含的基礎知識、文學知識與主題思想,但是卻忽視了最為根本的閱讀需求,導致小學生將課文看成是語言文字知識的載體,并未深入探究文本內容,因此影響了自身閱讀能力的發展。然而,新課改強調了語言建構與培養素養,突出了學生語言能力發展這一基本課程任務,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主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引導小學生實現全面進步。
一、組織“一帶多”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遷移
客觀來說,雖然每一篇文本都有自身的語言、文學、結構特色,但是卻依然遵循著某類文體、體裁的基本寫作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文就相當于是閱讀案例,以便豐富小學生的閱讀經驗,然后使其自主遷移到同類型文本閱讀活動之中,從而保證小學生形成學以致用的閱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組織“一帶多”文本遷移活動,鼓勵小學生利用課文所學去探究其他的文本內容,由此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就如在《坐井觀天》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利用這一成語故事,引導小學生們懂得目光要長遠,優化了學生的生活感悟。然而,在語文課程資源中,成語故事眾多,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體現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因此,等學生學完《坐井觀天》之后,筆者便另外準備了《愛屋及烏》《哀鴻遍野》《安步當車》等成語故事,鼓勵小學生借助課文閱讀經驗來探究這三篇拓展文本。為此,小學生積極總結了成語故事的閱讀特點,比如成語具有言簡意賅、寓意深遠的特點,而且每一個成語故事基本都是從我國歷史文化中提取出來的經典故事。在閱讀時,學生也可直接借鑒記敘文的閱讀經驗,從主人公、環境與情節三方面來提取關鍵信息,再根據起源、發生、高潮與結局來匯總整個成語故事。
二、完善閱讀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深度閱讀
常規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是以教師講為主,小學生忙于摘抄課堂板書、在課后背誦基礎知識,并未展現自己的閱讀思維與感悟,也導致小學語文教師無法及時提供閱讀幫助。在新課改下,探究已經成為小學語文閱讀課的中心,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自主性,促使小學生在探究中總結有效的閱讀方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完善閱讀探究活動,鼓勵小學生自主思考、全面分析,從而切實引導小學生實現深度閱讀。
就如在《觀潮》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閱讀任務與閱讀問題。閱讀任務為:通讀課文,熟練掌握本課生字詞;復述文意,劃分段落;品味語言,總結出課文所使用的寫景手法。閱讀問題為: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觀潮過程的?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大潮的壯觀景象?文章中有一些比喻句,你能說出本體與喻體嗎?“天下奇觀”的“觀”是什么意思?觀潮時,人們的心情變化是怎樣子的?作者對錢塘江大潮抱有什么樣的情感?等等。在語文課上,學生需自主閱讀課文,與小組成員共享閱讀題目的解題思路,及時匯總與補充個人思考結果,然后再以小組形式呈現閱讀結論,由此展開自主閱讀。
三、及時歸納閱讀技巧,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完善的閱讀技巧可以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使其實現有效閱讀,從而增強小學生的閱讀自覺性,完善小學生的閱讀思維,穩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及時總結相應的閱讀技巧,引導小學生積極遷移與拓展,保證小學生可以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內化閱讀技巧,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
就如在《蝙蝠和雷達》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利用這一篇課文總結了科普類說明文的閱讀特點,希望學生可以進一步品味科普文的語言特點。首先,學生需按照說明文的三要素來探究文本內容,即說明對象、說明手法與說明順序,分析各個說明手法對于說明對象特征描寫的具體作用,然后利用說明順序來分析文本結構。其次,學生要根據科普文的文體特點進行細節分析,而此類文本一般包括導語、背景、主體、結尾四個部分,描寫的是科技領域的新發現,語言簡潔、通俗易懂,所以即便是專業詞匯也不必擔憂。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僅可以改善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益,對小學生的未來也有深遠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突出閱讀規律、完善閱讀技巧、拓展閱讀范圍,促使小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參考文獻:
[1]史丹.淺議小學語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性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61.
[2]李傳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