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銀
摘 要:伴隨著我國對教學核心素養的重點政策提出,各地方教育部門應當注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核心素養重點培養,開展科學合理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素養、數學思維、數學概念、數學運算,為學生在數學這條道路上打下堅硬的基礎,為以后的人生鋪墊好道路。在學生時代,教師們靈活教導學生,努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和核心素養為己任。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發展,核心素養的教學普及,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高中數學的核心素養教學方式問題,為了能夠讓學生完美的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知識點和方式,教師們應當減少教學中不必要的復雜性,增加學生們的綜合性、持久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將核心素養在數學教學設計中徹底的滲透進去。如果教師們的教學方式不存在科學合理的方式,那么在日常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學中就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1 數學核心素養的地位的重要性以及教學方式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視國內的教育問題,而隨著近幾年新課程的改革逐漸落實,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訓得到教育局的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我國教育事業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為了完美的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教育局、學校以及教師們都應當相互協助,更快更正確的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價值觀。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中,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教學方式,它過分在乎學生的總有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心理想法,為了能提高學生在考試中能夠取得較高的成績,習慣使用應試教育的教師們都會大量的給學生布置很多問題,要求學生背下來,并運用到考試中去。可是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怎么能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數學思維邏輯、數學運算能力呢?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會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反而還會形成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果[1]。
2 數學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教育措施
2.1 設計抽象的高中數學邏輯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了解數學的特點,知道高中數學是一門抽象、深奧的學科,高中數學的學習困難程度容易讓學生產生退縮畏懼心理,所以教師們應當設計出一套科學合理不會讓學生產生較大排斥的教學方式,列如借用一些事物的抽象方式,抽象出數學的一般規律和結構,讓學生通過數學符號的運用進行掌握和理解,這樣學生不但能更好地理解數學命題、概念、方法和體系,還能通過抽象的數學去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
2.2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加固學生知識結構,鞏固學生基礎
數學教育是一個循環促進的逐步推進過程,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以及數學核心素養教學時一定不能過于心急或過于求成,要配合學生具體的學習腳步,進行適當的調整,做出相應的教學方法。
每一個單元的重點應當讓學生理解掌握擁有靈活的思維運轉能力,而不是一味性的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樣得到的效果不大甚至還會降低數學學習情緒。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架構,加深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的掌握,將數學邏輯轉變為自己的財富,對數學核心素養有十分清楚的認知。
2.3 建立教學情境,讓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滲透每一個學生[2]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中離不開創設情境這一部分,教師們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來設計情境,將學生帶入到那個教學環境中去,激發學生對數學核心素養教學設計展開更全面的思考,達到讓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教學設計滲透的主要目的,使學生的學習范圍更有想象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擁有豐富的數學邏輯思維和數學運算能力以及綜合能力。
如高中數學課本中的“集合”知識點,而這個知識點又分為八個集合方式,分別是“空集、子集、交并集、補集、幕集、區間、模糊集、相等集合”,其中以交并集為例,交集定義:由屬于A且屬于B的相同元素組成的集合,記作A∩B(或B∩A),讀作“A交B”(或“B交A”),即A∩B={x|x∈A,且x∈B},如資料所示。注意交集越交越少。若A包含B,則A∩B=B,A∪B=A。
并集定義:由所有屬于集合A或屬于集合B的元素所組成的集合,記作A∪B(或B∪A),讀作“A并B”(或“B并A”),即A∪B={x|x∈A,或x∈B},如資料所示。注意并集越并越多,這與交集的情況正相反。
在合適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肯定能夠如魚得水一般輕松掌握各種難題,理解各種數學核心素養,提高自身的數學邏輯。
3 結語
伴隨著我國的教育思想改革的實施,在此背景下,我國的教育工作正在摒棄以往不正確的教學方式,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來教導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的行為素質,提升學生總體的行為水平,鞏固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深入化對抽象數學的一般規律的理解和掌握。相信不在久的未來,我國的教育總有水平還能不斷的再創新高,進入另一個新的領域。
參考文獻:
[1] 劉橋連.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9):72.
[2] 劉志成.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