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桂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一些弊端逐漸顯現出來阻礙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其中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一項問題就是人才資源的稀缺。教育是國家現代化建設一塊重要的基石,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改革傳統的教育理念。新時代應當有新的教學模式,不應再是單一的老師傳授學生被傳授的關系,所以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互動”式教學就成為了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種新的小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數學;互動式教學;核心素養
引言:在過去,無論是古代書塾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教育,其重點大多都放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卻鮮少被注意。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這樣的應試性教育也被時代淘汰,當下中學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為將來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而互動式教學就很好的彌補了傳統教育的不足。
一、何為“問題——互動”教學
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僅是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更是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高素質人才。這一核心素養要求學生提高個人綜合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成為符合新時代標準的新青年。而高中數學教學最終的核心素養是希望學生在學習結束后達到擁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數學學習者。
不同于過去教師是一整個課堂的主導,擁有絕對的自主權,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問題——互動”教學是以學生為主導,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思考產生問題,再通過互動討論自主解決問題,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扮演了一個指導學生的“引路人”的身份,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在學生自己。這一教學方式極大的增加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甚至強迫學生主動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師將知識點一股腦灌進去。將會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去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大腦更好地被開發,使學生拓展思維,從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為變成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二、如何開展“問題——互動”教學
1.明確學習主體
部分老師不愿意改變創新,依舊堅持過去那種“填鴨式教學”,沒有在根本上改革教學內容,所以最終學生的學習反饋依舊不理想。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明確“問題——互動”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自己,要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譬如人教版高中數學的“三角函數”一課教學中,這一部分教學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對各個三角函數公式的熟練掌握。面對復雜且數量較多的公式,如果直接給學生傳授并要求其死記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即使學生免為其難的記住了,也很難將其在做題時靈活運用。這時不如讓學生先自己自主學習,由老師帶領學生去主動推導公式,并了解這一過程,發現其中的規律。這樣一來學生主動參與了這一過程,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透徹,也就能夠在做題時靈活運用了。
2.找準自身定位
教師在課堂上應用“問題——互動”式教學時,也需要找準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定位,明確“引路人”身份,在學習過程不斷指導學生,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重要的引導,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師需要在課前備課時就對教學內容及方式有一定計劃,雖然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占據主體地位,但是教師也應當把握大致走向,為課堂教學設計一個框架,讓學生不至于遠離主題。這時候老師又扮演著一個類似于“導演”的角色,為教學內容設計一個好的“劇本”,讓學生在既定的舞臺上盡情的綻放光彩。老師在課堂上的主要作用是啟迪學生展開思考、提出問題,這也意味著老師備課也就不能按照傳統方式,備課內容應當具有啟發性以達到教學目的,同時還要為學生的天馬行空準備好空間,設置一個既定的情境。
憑借教師過硬的專業水平保障以及充分準備下,學生完美配合,最終的教學結果就能達到理想的目標,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高中數學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問題——互動”教學模式的優勢得到體現。
結束語
“核心素養”是在2014年我國教育部發布的政策中被首次提出的,一經提出,每一個教育機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這一教育新要求。而高中數學作為我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理性思考要求很高。所以為“核心素養”教學要求的實現提供了平臺,其中一條能實現雙贏的路徑就是“問題——互動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符合新時代教學理念的新式課堂,使學生更加系統完善地掌握專業知識,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未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促進數學核心素養培育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張峻.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在“問題—互動”教學中的培育[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27.
[2]余碧波.高中數學核心素養與“問題—互動”式教學[J].華夏教師,2018(31):36-37.
[3]沈靜.淺析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互動教學法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8,5(39):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