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明
【摘要】 ?隨著教育創強的完成,博羅縣各鄉鎮中小學校在校園環境、硬件設施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教學成績上,呈現出向縣城中學一邊倒的現象,其中原因之一是農村中學的班級文化建設停滯不前,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極大影響了學校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進而影響了教學上的提高。所以,加強對農村中學的班級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關鍵詞】 ?農村中學 班級文化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21-01
隨著廣東各縣區進行教育創強,博羅縣各鄉鎮中小學校在校園及硬件設施上都有了很大的升級,然而,教學成績卻并沒有因此而提高。特別在農村中小學,情況尤為重要,究其原因之一是班級文化建設極其落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已經刻不容緩,而要加強對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對班級文化進行精準定位。
一、班級文化含義上的定位
班級文化是在班主任引導下,班級內部形成的、共有的、獨特的價值觀,是班級內所有成員的共同思想、作風、行為準則的總和。主要包括環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主體就是這個班級的學生,他們同時也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和受益者。
二、班級文化作用上的定位
1.班級文化有助力于學生社會核心素養的形成
班級是一個群體,也是一個小社會,也就存在著社會的功能,如人際關系、社會行為、組織機構等,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班級成員可以學習到有關的社會交往知識,養成親社會行為,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進而形成初步的社會核心素養。
2.班級文化對教學上的促進作用
有著良好班級文化的集體里,學業習環境的布置是人性化的、優美的,能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能促進良好的學習心態和學習行為的形成,從而促進了教學的發展。
3.班級文化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助力作用
班級是學校的個體,學校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必須根植于班級的發展,一個有良好班級文化的班級會影響到一個年級,進而影響到整個學校,學校的文化建設得以發展。
三、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主要是對教室的環境布置、座位安排和清潔衛生等方面。在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幾個方面:
1.要突出環境的教育功能。除了要宣傳教育方針和學校的校風、校紀外,還必須考慮教室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必要的教室綠化對學生的情緒有安撫鎮靜作用。
2.布局合理,彰顯個性。合理利用空間,注意整體協調,既要有警句格言類的條幅或美術作品,又要適當安排學習專欄等,同時在色彩的搭配上力求和諧自然。班級環境要有自己班級個性和年級個性,七年級的班級環境和九年級的班級環境布置不可同一而論。
3.適時更新,共建共享。不同季節可以有不同的主題,使學生不斷感覺到班級內部的生機,而且必須發動全體師生參與,從內容設計到布置都必須全員、全程參與,把布置教室的過程變為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過程。
(二)制度文化建設
班級制度主要由班級公約、考勤制度、課堂管理、活動制度、獎懲制度等組成,是一種顯性的、淺層的班級文化,是班級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要注意幾個方面:
1.結合班情。在班級制度建設過程中結合班情制定相關的制度,制度緊跟班情、學情,做到隨機應變。
2.民主科學。班級制度從醞釀到制定、執行、監督、修改等環節都必須做到公平、公開、公正,讓學生全程、全方位參與,讓學生覺得這是他們的東西,是關乎他們自身利益的。班級是學生的班級,班級文化的主體與載體都是學生,老師要做的工作只是從旁引導。
3.簡潔具體,實用性強。班級制度要簡明扼要,操作性強。學生易于理解和執行,明確哪些可以做或不可以做。
(三)行為文化建設
行為文化建設重點是班級活動建設,內容涉及德育、學習、體育、文藝、公益等,活動形式主要有主題班會、學習活動、競賽、檢查、團隊活動等。
活動的安排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主題特點,如七年級以適應為主題,八年級以成長為主題,九年級以成才為主題。同一年級又可以按不同的季節進行不同的活動設計,或者同一個主題進行不同的設計,如學雷鋒活動,不同年級可以開展不同的活動。
活動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學生找到存在感,活動過后要及時進行總結,提升活動的后續效果。
(四)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全體成員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形成且共有的思想觀念,心理傾向或情緒反應方式,是一種隱性的、深層的班級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確立良好的班風。(1)準確定位目標,農村中學的淘氣學生較多,我們在班級目標上必須實事求是,切忌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目標。(2)班級成員協調一致,班干部有較強的號召力和指揮力,同學們對集體的各項有益活動能積極參與。(3)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理解和支持并且積極地實現目標。
2.班級標志文化。班名、班徽、班訓、班歌、班服等,要體現自己的班級特色,這是一個班的班級形象的外顯標志,也是一個班的班級文化精髓。發動學生全員、全程、全方位地參與,把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從這些外顯的標志中增強對班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注重師生之間、干群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教會學生化解人際沖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求同存異,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公平競爭的環境。
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是新時代下建設新農村學校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高廣大農村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改善學生的精神風貌有關鍵作用,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的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鄭航.班級管理與學生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李季韓東才.現代班級管理[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
[3]王學廷.農村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探究.新課程·中旬[J].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