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光
摘 要:高中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的重要“分水嶺”,因此高中的教學任務無疑是重中之重,而其中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占據三大主科核心位置的數學更是難點之一,不管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都是重難點科目之一。數學的學習我們從小學便開始了,從小學的被動學習到初中的半探究半被動式,順其延續的本應是學生們主動式學習。但是,隨著學業的進行,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卻被學習的重大壓力所代替。隨著新課改政策的實施,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成了決定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課堂的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加快學生們掌握知識的速度。因而,如何讓數學課堂的提問環節變得有效成為教師們的探究重點。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問題;設計與研究
課堂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已經是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實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教師們選擇的教學手段,它也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進行中的一種互動方式,是師生交流的一種渠道,是師生之間的一條紐帶。在教育界都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的確,有效的課堂提問讓學數學的人掌握它的“心臟”,讓學生們親近數學。但是,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數學的課堂提問實施還不夠深入,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有許多。所以,優化高中數學課堂問題亟待解決。本文以高中數學課堂上有效課堂提問的設計與研究為主題進行深刻探討,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可行性策略。
一、數學情境中提問,讓提問變得有趣
在高中數學的課堂中,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課本教材一點一點地講述,必然會讓課堂變得無聊,讓學生們感覺學習的知識都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師要學會把課本教材吃透,把內容擴展,在廣闊的知識里,在適合的情景中進行有效提問,讓課堂提問變得情景化,增加有趣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概率”時,教師可以先舉一些關于概率的事件。比如,明天下雨的概率?扔一個硬幣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等。然后,引入新課概率,明天下雨屬于隨機事件,明天天會亮是必然事件。對于抽黑白球的概率問題可以在課堂上親自帶領學生們做這個實驗,并且讓他們先進行計算和提問再揭曉答案,在真實情景中進行學習,讓學習變得輕松有趣。
二、用階梯式提問法,讓提問難易分明
數學課堂的提問需要教師做許多的前提準備。首先,教師要先自己熟知教材內容,熟記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其次,還需要教師對自己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了解,這樣可以避免課堂提問不符合課堂教學目標的現象,避免課堂提問跳度太大讓學生接受不了、跟不上教學的進度,也能避免學生回答不出問題而打擊到學生的信心。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由簡到難的問題,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適合地提問,讓學生們通過回答問題,而一點一點地學習到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數列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講一些找規律的一列數。比如,簡單的奇偶數的規律等,教師先帶著學生找幾組數的規律,進行一些簡單問題的提問。然后,再引入數列的定義和性質、分類等知識,并對新知識的概念進行提問,之后帶著學生們認識一些有難度且具有代表性的數列,如楊輝三角、斐波那契數列,讓同學根據所學新知識進行探索并提問。隨著課堂內容的難度增加,教師的問題也逐步變難,這樣在課堂的進行中學生可以都跟得上,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課堂問題新舊結合,數學課堂內容貫通
不同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都是有聯系的,而且教材內容的編排也是按照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階梯型排序的。數學這一科目是學生們從小開始接觸的學科,經過之前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學生們也都掌握了許多的簡單數學知識。當我們開始學習高中數學時,會發現高中的知識是系統性地學習,是初中數學的升華深化版。所以,教師可以從知識的銜接處進行教學,讓學生先回憶自己學過的舊知識,讓她們對新知識減少抵觸,讓課堂順利輕松進行。
例如,在學習函數時,因為函數的一些基礎的內容學生們在初中學習過,所以當教師在講解高中函數時,先提問一些學生們初中的舊知識,如函數的表達方式有哪些?函數圖像的繪制步驟?然后在進行設計新內容的問題,如何判斷兩個函數是否是一個函數?接著進行新內容的講解,在新內容結束后,再對新內容進行提問,讓數學的內容都連接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數學課堂上,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僅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和鍛煉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們獲取知識速度加快,甚至也能為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增加一些時間,從而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但是,有效的課堂問題的具體最佳策略是需要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探索和發現,需要教師們去學習課堂提問這一藝術,需要教師思考和分析什么樣的有效提問策略是最適合自己學生們的,這樣仔細地、科學地設計與研究課堂的提問,才能真正的起到它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徐興成.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教學研究.2010.2(09):123—124.
[2]吳萬芳.高中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若干策略[J].高中數學教與學.2011.34(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