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金燕
摘 ?要:思辨性對于閱讀經典名著、培養學生思考的意義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及。如何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辨性閱讀,漸漸成為語文教師的必修課。在此,懷揣不安,結合自己對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認識,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為例,淺談中學語文古典名著教學實施思辨性閱讀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古典名著;引導;懷疑
閱讀是什么?百度百科中對閱讀的闡釋: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
思辨性閱讀,給閱讀加上思辨性的條件、目標、訴求,就需要考慮思辨性究竟是什么。在我的認知中,思辨需要邏輯推理,需要理性思考。把它放在閱讀過程中應該是恰逢其時的。
在初中學語文教材中,古典文學漸漸占據一席之地,其中經典名著《紅樓夢》的部分章節入選人教版教材中。《紅樓夢》被視為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由此也可見《紅樓夢》的偉大之處。所以,閱讀《紅樓夢》或者其中的章節的時候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學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閱讀此書,都會窺見一個自以為的紅樓世界,在這一個過程中,也將自我的對《紅樓夢》的理解做出解讀。想要讓中學生在閱讀部分章節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汲取其中的精華,就必須引導學生讀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與解讀,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行為產生的原因,讀出人物在這一環境中表現的“樂”與被快樂掩蓋的生活背后的“小人物”的“悲苦”。
《劉姥姥進大觀園》以劉姥姥作為線索,引出賈府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劉姥姥的身份此次變成了賈府老祖宗的座上之客,出席家宴,游覽大觀園。作者也借由外人的觀察、體驗、評價,來表現高門大戶的賈家主子們的享樂與奢侈,此時的鮮花著錦與此后的樹倒猢猻散形成對比。那么應該怎樣解讀這篇文章?我在此尋找以下路徑和方法:
一、結合提示,閱讀理解
在教材的閱讀提示中,提醒讀者劉姥姥這個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她的語言、動作都是極富個性的。人物的個性是在一定環境中比較出來的,是通過相應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呈現出來的。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分析出具體人物的語言和行為有什么特點,結合其身份地位理解,劉姥姥為什么會有如此種種的言行呢?通過設置淺顯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就能理解問題,獲取答案。
二、細讀文本,大膽質疑
為什么是這個鄉下來的村婦?王熙鳳和鴛鴦為什么選擇和一個第二次進賈府的老村婦合作導演這一個笑料百出的“把戲”,開一個玩笑?是因為她的演技高超嗎?這樣就從對文本表面的認識漸漸深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懷疑質疑,從而去探究背后的原因。
除了教師在閱讀文本中的提示外,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學生敢于發問,只是對文本的思考并不能天馬行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引導,以打開學生的思維,或許能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解讀更多的可能。
三、結合背景,獨立思考
《紅樓夢》這部小說的故事是悲劇,而這個部分卻以“笑”作為主角,這場笑劇果真是眾人開懷的喜劇嗎?劉姥姥上演笑劇的過程,她的內心是真的開心嗎?以己推人,劉姥姥在大觀園上演的這一出喜劇究竟是出于怎樣的原因和目的?這些表現又體現她怎樣的性格特點?曹雪芹塑造這樣一個似乎和鐘鳴鼎食之家毫無干系的人,目的何在?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這場笑劇的呢?他想傳遞給讀者什么樣的信息?思辨性閱讀讓讀者的批判性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現。
語文的文本體驗大多是以感性的體驗為主,更多的是表達個體的主觀感受,思辨性閱讀更重視個體差異和主觀思維。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讀者在尋找解讀方式和證據,經過有價值的思維之后獲取符合自我內心、符合自我期望的新的觀念。
四、個性理解,據理以辨
思辨性閱讀用批判性的思維模式和習慣,或許會幫助我們能夠用更為理性的思維,把文本中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東西尋找出來,表達出來。想要實現個性的理解、自我獨特的表達,需要“證據”。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而證據的獲取則還需要進一步的理解文本。在閱讀本文時,了解文本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歷、對社會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人們對《紅樓夢》的解讀已經有了多樣性,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讓中學生學會判斷并找到自己認為對的,恰當的解讀,有助于學生去閱讀、理解這部經典名著。
大觀園里一個外來者對這個世界會有怎樣的認識,大觀園里的諸位對這個不速之客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在自己的認識基礎上,交流探討,畢竟“藝術來源于生活”,以此為根據,談自己的看法。
思辨性閱讀的培養需要教師讓學生學會讀的過程中思考,思考的過程中去懷疑,懷疑中再思索,思索中形成“我”獨特的閱讀體驗,并在體驗中有所收獲,從而愛上閱讀,形成良性循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將思考貫穿于閱讀的全過程中,將批判性放在思考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解讀就會有理有據。
參考文獻:
[1]伍曉輝. 古典名著思辨性閱讀指導策略[J]. 中學語文,2017(15):41-42.
[2]閆玉志. 思辨性閱讀在推進名著閱讀中的運用[J]. 中學語文,2016(21):76-77.
[3]歐陽林. 思辨性閱讀:從理解、求異到建構[J]. 語文建設,2018(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