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梅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做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也開始積極探促進學生強化課堂體驗的形式,逐步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效果。而體驗式教學法也在此時進入數學課堂中,用于強調學生自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本文就從筆者初中數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一系列引導學生進行體驗的策略。
關鍵詞:體驗;初中數學;生活體驗;活動體驗;解題體驗
體驗式教學法是伴隨新課程改革標準大不斷推進,而進入初中數學課堂之中的,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法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因此也受到學生的喜愛。同時,在數學課堂中運用體驗式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單單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興趣,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從而逐步提高數學知識的講解效果。
一、生活體驗
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具有緊密聯系,學生進行初中數學知識學習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教師也應當將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課堂之中,促進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問題,從而體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問題解決中的應用,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基于教學的內容,向學生提出“一座工廠有150名人參與測評,所有工人的平均得分是55分,其中得到合格的工人人均得分是77分,不合格的工人平均分是47分,那么及格和不合格的工人各有多少人呢?”等蘊含生活元素的問題,讓學生在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組相關知識進行解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在習題解答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知識的理解效果。
可見,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生活習題的提出,促進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運用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效果。
二、實踐體驗
在新課改中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做出了要求,而學生這一屬性的體現就融入在教學活動之中。在開展初中數學知識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實踐體驗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同時,相對于傳統數學課程的教學形式來說,以實踐活動的形式更能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性,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中心對稱》這節課的講解中,教師就可以促進學生利用實踐活動的形式,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在課堂中,教師先對學生講解中心對稱的基本含義,以及中心對稱圖形的特點,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使用工具,自主進行中心對稱圖形的制作,從而讓學生在親歷中心對稱圖形生成的過程中,深化對中心對稱圖形定義和特點的認知。除此之外,在學生參與剪裁中心對稱圖形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能夠更好地體驗中心對稱相關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實現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顯而易見,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能夠利用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三、合作體驗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提出了團隊協作的能力要求,這也讓教師開始積極探索對學生進行合作能力培養的策略,逐步滿足這一教育要求。但是,在實際應用合作學習活動,促進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教學效果不如預期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實況,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造成的。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師也可以利用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自主認知數學知識。
例如,在《圖形的相似》這節課中,教師先根據日常教學經驗,以及學生對圖形的相似知識認知程度不同,對學生進行層級的劃分。隨后,教師按照同組之間相異性質、異組之間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對圖形的相似等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也有對圖形的相似等知識掌握程度一般和較差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進行本節課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差異化的小組成員中完成合作學習活動的體驗,深化對圖形相似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從而逐步提高《圖形的相似》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將體驗式教學法引入數學課堂之中,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并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數學教材當中的內容,結合體驗式教學法的特點,創新學生進行體驗的形式,從而逐步構建完整地引導學生進行體驗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純婧.讓體驗式教學貫穿初中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1):156.
[2]王葉莉.探討初中數學“體驗式教學”的實施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