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征
摘? 要:踐行法制教育教學,注重結合學生行為偏差和認識誤區進行釋疑解惑,注重利用生活案例進行以案說法,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對法律認識的自我啟迪和自我約束。
關鍵詞:法制教育;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已呈“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等特點,其產生原因主要有:身心不成熟,家庭教育缺失,不良行為和社會環境影響,道德法制素質缺失等。其中法律意識淡薄和法律知識缺失是重要原因。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增強法治觀念,自覺尊法守法是國家治理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
在初中階段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主要載體是課程,主渠道是課堂。如何利用課堂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結合學生行為偏差和認識誤區進行釋疑解惑,注重利用生活中發生的真實案例進行以案說法?,F以《善用法律》教學設計為例,進行闡述分析。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善用法律》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第三框。課程標準對本課教學要求是“心中有法”,即“學習運用法律,維護自己、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合法權益,掌握維權的合法方式和途徑,提高運用法律的能力”。
《善用法律》包含遇到侵害、依法求助和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兩部分。第一目主要講述依法維權的途徑和方式,法律服務和幫助機構,法律救濟、訴訟類型等知識;第二目主要闡述勇于并善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問題,包含三個方面:其一分析敢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問題;其二分析未成年人要善于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問題;其三分析善于做斗爭的具體方法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問題。
2.學情分析:(1)學生思想意識方面。初中生對法律有簡單的認識和了解,但存在只看到法律對人行為的約束,沒看到法律對社會秩序正常運行和公民自由權利實現的保障作用;沒有認識到,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社會民主政治進步的重要標志。
(2)學生行為方式方面。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身心不成熟,思想單純,行為常受情緒左右,遇事沖動不冷靜,易受他人不良行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想獨立行事,又不能管控好自己的言行,想自主自立,又不能擺脫依賴思想和行為?,F實生活與美好愿望總有落差,造成初中生思想迷茫和行為偏差。
二、教學環節設計與分析
(一)導入環節
播放一則《跳樓討債》法制新聞,報道講述劉某因借錢給朋友,到期多次催討,錢一直沒還,最終劉某以跳樓方式催債。公安機關接警后對劉某進行勸說和解救,經與雙方當事人溝通協調,劉某債務問題解決,事后劉某被公安機關以擾亂社會公共秩序治安拘留。
教師以此案例,向學生提問:“劉某這樣做可取嗎?為什么?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什么方式維權?”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引導切入本課主題《善用法律》。導入用新聞為素材,既真實又可信,增強感染力,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的興趣。
(二)授新環節
1.遇到侵害,依法求助部分。選用“父親讓女兒棄學經商”校園案例,設計問題:(1)她父親的做法對嗎?為什么?(2)有哪些法律服務和幫助機構可以提供幫助?根據問題學生查閱課文,找出法律服務和幫助機構。
第一目教學設計,選用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的生活案例,對知識進行證明和分析,重點找到案例與教材的契合點,以點到面講解知識,突破法律知識的晦澀與枯燥,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知識,讓法律知識變得更具體、更生動、更易入心。
2.有勇有謀,應對違法犯罪。立意是正確認識和對待違法犯罪行為,通過學習認清公民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必要性,看清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掌握善于作斗爭的智慧,從中提升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培育學生的正義感和法制思維,樹立用智慧、合法方式維權的法律意識。
案例:李明、劉偉和陳峰是初二同學,在乘公交車回家的車上,看見一名小偷正在偷一位乘客的手機。三位同學對此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李明說:別多管閑事,沒偷到我的。劉偉說:我們合力抓住小偷送公安局。陳峰說:記住小偷的相貌,下車后報警。
請你對上述同學的觀點和行為進行評析。
案例和設問貫穿“違法犯罪作斗爭必要性”“ 善于做斗爭”“ 斗爭具體方法”等內容,案例精妙之處在于,三種觀點分別隱含著三個知識點。
第二目教學設計,在新課教學中穿插判斷說理題訓練,實現學練結合,實現教學內容和社會生活相統一,展現了思政課的時效性。在對案例分析過程中進行思維方法和答題技巧訓練,提升學生解題能力。
(三)課堂總結環節
本課結尾是本框的總結,也是第五課做守法公民的落腳點,用廣播(音頻)方式,擲地有聲地呈現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要求,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整堂課首尾呼應、相得益彰。最后,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更宏觀地把握知識,明確重點。
三、教學設計特性分析
1.邏輯性。教學設計目的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的,設計應注重邏輯關系。要把握案例與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案例一定是靶向性指向教學知識,知識由抽象變具體、復雜變簡單、“不可知”變“可知”,充分呈現知識的邏輯關系,達到“水落石出”的效果。
2.靈活性。為展現出作品的藝術思想、技能和價值,藝術家在書畫創作中都會用到“留白”。我們教學過程也要懂得“留白”的藝術。教學過程中會遇見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氛圍,不同的學習狀態,教學也不可能用程序性的“復制粘貼”來完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設計又是“不存在的”,是“無形”的,它只是課堂教學行為的“參照物”,不可按部就班。教師豐富的智慧、情感和技能是不可設計的,教學設計應是靈動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