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戰超
摘 要:新文科建設的啟動,致力于實現文明傳承與創新的統一,其具有思想性、創新性、融合性、開放性,這就為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動力。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外語院校中國學通識教育的開展,要適應新形勢,回應新訴求,助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的跨學科領域、跨文化交流的復合型人才,從而更好地發揮文科教育的應有作用。
關鍵詞:新文科;通識教育;國學;傳統文化
2018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其中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中,首次提出了“新文科”建設藍圖。新文科的提出,為高校發展提出了新任務,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等各方面,高校都需要提高站位,對傳統模式進行轉型、改造和升級,以尋求新突破,實現新跨越。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戰略部署,設定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傳統文化進校園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
國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是研究中華傳統學術精神及其載體的學問,是對中華民族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進程中形成具有永恒意義與普遍價值的思想體系、文化觀念和學術方法的總結。外語院校在培養跨學科領域、跨文化交流的復合型人才方面有著學科優勢,跨文化交流人才作為中華文化的使者,更需要秉持中國文化本位,更需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養分。新文科建設的規劃目標,與外語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高度契合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是高度契合的,在外語院校中開展國學通識教育,正得其時。同時,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外語院校中國學通識教育的開展,要適應新形勢,回應新訴求,也將最大地發揮文科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應有作用。
1 新文科的思想性,要求外語院校所開展的國學通識教育要注重強化學理性
新文科與傳統文科都要將思想性放在首位,這是個體認同歷史、社會和時代的重要途徑,受教育者通過文科教育來掌握人類傳承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外語院校匯聚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但最基礎的則是要學生打牢中華文化的底子。只有通過學理性研究與課程體系建設,才能使學生清楚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的基本內容,熟悉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及基本的歷史經驗,更好地汲取前人智慧。
國學通識教育課程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從國學旁觀者轉變為國學愛好者,進而從國學愛好者轉化為國學研究者。課程建設需要從文明史、文化史、學術史的角度,對國學的基本文獻、基本命題、基本視角和基本學理進行全面概括,并對國學中的自然科學之思、心性修養之道和閱讀研究之法進行系統總結。傳統文化中是如何認識社會、自然、人生和自我,以及國學演進的基本規律、國學研究的入門路徑,國學中的心性修為之道都需要向學生予以揭示,從而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拓展人生格局,提升思想境界,養成溫文爾雅的君子人格。
2 新文科的創新性,要求外語院校所開展的國學通識教育要注重新技術的運用
新文科建設強調學科創新,重點是推動人文學科與新科技革命的深度融合,這也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機遇。文科教育不應是對枯燥文獻、現成結論的機械說教,借助于近年來新興的數字人文技術,將數字倉儲、文本挖掘、數字圖書館、信息可視化等信息技術運用于人文學科教育,需要我們更新學科理念,創造新的研究方法和教育范式。
外語院校普遍具備語言研究、文本研究的優勢,通過新技術手段,將極大推動國學教育普及。以傳統文化教材編寫為例,通過對現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進行數據采集與比較分析,設計、建設、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動態語料庫、數據庫。由此可以描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語言的使用實態,并與現有的語文、歷史、社會等教材語言使用實態進行對比分析,最終研制出適用于不同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體系表,探究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語言表達特征。
3 新文科的融合性,要求外語院校所開展的國學通識教育要注重人才培養的廣博性
新文科建設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特別重視學科的交叉融合,不僅僅是指文科的內部融通,也指與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傳統文科教育專業劃分嚴格,專業壁壘制約作用日益明顯,不利于培養博通的人才。在現有的學科分類已然定型的形勢下,新文科的展開,就是要打破傳統文科教育的桎梏,通過交叉融合,尋找到新的研究領域和新的學術生長點,從而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入動力。
國學通識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師群體先受教育,打破“小學科”的思維定式,通過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以國學素養滋養品德、拓展視野、提升能力,從而更好地擔負立德育人的職責。另一方面,國學通識教育也將培養學生深厚的學術積累,從而為他們的發展打下牢固的基礎,有助于培養學生廣博的學術視角和開闊的問題意識。國學通識教育有助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立足專業的共同特點,采用學科交叉的模式,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和修養的立體培養,從而使其成為在“大學科”背景下成長的博通的一代人才。
4 新文科的開放性,要求外語院校所開展的國學通識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
新文科的提出,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一直在產生帶來新的問題、新的訴求,問題的時代性,決定了人文社會科學就要堅持問題導向,學術發展是開放性的。
外語院校在培養跨文化交流人才方面,擔負著重要職責。人才是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主體,大力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跨文化交流人才,才能將外語院校的學校優勢、學科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以四川外國語大學為例,中文系一直堅持“國學、外語、實驗”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于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國學根柢,又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國學通識教育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國學通識教育的開展,為四川外國語大學人文精神的凝煉、人文環境的營造、人文素質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外語院校所開展的國學通識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在汲取歷史經驗、前人智慧的基礎上,以歷史思維來提升把握時代性問題的洞察力、概括力和思辨力。學生應該面對這個日益變化、日益聯系緊密的世界,直面問題,要做到知中國、懂世界,力求在文明交流與國際合作中解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蓖庹Z院校秉持自身優勢,在培養跨學科領域、跨文化交流的復合型人才方面有著先發地位。國學通識教育的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將使得外語院校的人才培養在新文科背景下,培育出一支更有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更有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的人才隊伍。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建構、價值認同與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
參考文獻:
[1] 姜智彬. 新文科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的定位[N].社會科學報,2019-04-04(005).
[2] 熊丙奇.發展新文科要重內涵[J].小康,2019(19):71.
[3] 趙翔.通識教育視角下大學國學的教育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8(0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