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亞
摘要:新的教育時代已經開啟,在這個新的教育時代,小學生素質方面的教育顯得越發重要。跟隨著改革的步伐,教育者已經認識到小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然而全國范圍內能夠培養出小學生體育意識的教育機構寥寥無幾,究其根本是教學方式不合時宜。經過探討后,一種旨在加強學生體育意識的新型教學方法——分層教學破殼而出。本文簡要講述分層教學的應用意義,并對此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教育改革;小學體育;分層教學
一、在明確學生生理特點后進行初次分組
在開展體育教學之前,我們教師在每一學期第一節課時應對班級學生進行生理統計,對體格出現較大變化的學生重新進行分組,再根據全班同學的普遍生長情況適量增加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計劃制定的合情合理。
例如,在進行長跑耐力訓練的課程時教師先將男生女生分隔開,男生制定最高標準為1000米,女生制定最高標準為800米。根據學生的體質以及各方面生理情況,要求素質較好的同學在5分鐘內完成訓練,素質一般的同學在7分鐘內完成比賽,素質較差的學生在10分鐘內完成比賽。其結果是挖掘素質較好學生的運動潛力,進階素質一般學生的體育素質,夯實素質較差學生的體育基礎。在不同的教學標準下每位學生都可以得到最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又不會讓任何一位學生力不從心或者游刃有余。
二、明確學生能力差異后進行二次分層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學生領悟能力較強,學習新體育技巧進度快,而有的學生則恰恰相反。所以,教師需要在初次分類后對學生進行細致觀察,通過數月的了解后根據學習能力的差異對學生進行二次分層。例如,在進行足球運球的教學中,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制定比較復雜的運球動作;對學困生可以制定較簡單輕松的練習課程。這樣的分層教學既不會讓能力較高的學生因為課程的單調乏味無挑戰性而輕視課程,破壞教學的正常進行,同時也不會讓能力較差的同學因為能力不達標而產生自輕心理,導致厭學畏縮情況的產生。分層教學的最大好處是讓能力強的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培養體育意識;讓能力一般的同學滿足自我需求、實現個人價值、樹立體育意識。
三、了解教學內容的差異,進行三次分類
與傳統文化課教學相同,體育的教學內容存在著難易程度的差異。教師需要在熟悉教學內容后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第三次分類。教學內容應當易到難,根據不同的學生調整教學進度。例如,在進行乒乓球的教學課程中教師應首先將課程分為握拍手法、發球姿勢、擊球技巧、扣球方法、殺球訓練、回扣要領等一系列課程。針對身體素質較好、領悟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適量加快教學進程,加強訓練強度;對于綜合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適當減慢教學進程,降低練習標準,達到快樂學習的效果。通過三次分類可以較為細致地幫助每位學生融入課堂,潛移默化地灌輸體育快樂的理念,實現以素質為主題的理念教育,這個過程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還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
四、結語
分層教學無疑是先進且有效的,在高效有序地進行教學任務的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構造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強化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運用,加強學生素質構造;讓高能力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讓能力一般的學生得到鼓勵,使兩者得到對應的反饋。然而實現分層教學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育者的不懈努力與反思,并在實踐中與學生進行磨合更改,獲得最成熟的分層教學法,屆時是新教育時代的繁盛。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陳加廣. 淺談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8(11).
[2]林娜. 分層教學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 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