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摘要:本文從教育公平出發,利用功利主義倫理價值觀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對我國當前教育公平問題的合理性及局限性。一方面,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公民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功利主義思想重集體輕個人的理論缺陷使其在實踐中不能徹底解決教育資源在個人層面公平分配的問題。
關鍵詞:功利主義;教育公平;義務教育;效率最大化
一、功利主義的發展流變及概念界定
作為一種倫理思潮,國外功利主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著名的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了“快樂主義學說”,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① 。17世紀英國學者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學說,以及法國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的公益理論都是功利主義思想的源泉。英國學者邊沁繼承發揚了功利主義倫理觀,他繼承英國經驗論的傳統,建立了系統的功利主義理論框架。在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時,邊沁認為社會利益就是各個社會成員利益的總和,一個人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實現了對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積累。密爾是功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1861年密爾所著《功用主義》一書的發表標志著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發展的歷史最高點。在本書中,密爾的觀點可以簡單概括為:個人在行為上只要不對他人的利害產生影響就能擁有完全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必對社會負責,他人也無權干涉;當個人的行為危及他人的利害時,則必須接受來自他人、社會乃至法律的約束與制裁。所以,在保證他人的利益范圍之內,密爾非常推崇個性的發展。
中國傳統功利觀的基本范疇就是義和利的關系問題,所以中國傳統功利觀也就是指人們對義和利關系的基本看法。以孔子為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其“重義輕利”的觀點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并成為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孟子把義利關系徹底推向了對立,并成為“崇義貶利”的典型代表。此后,漢代的董仲舒、宋朝的朱熹等把“重義輕利”的義利觀發展到了頂峰,并使之成為封建社會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的有力工具。墨子主張“義利相兼”,既“貴義”,又“尚利”,強調“交相利”是“兼相愛”的必然結果,可以說墨子是我國古代功利主義的代表。
縱觀國內外功利主義思想的發展流變可以看出,正是其理論的不斷修正使其成為指導社會公共政策準則制定的思想之一。因而,我們既要客觀分析功利主義理論的實質,也要看到在功利主義價值取向下的現實局限性。功利主義積極倡導公共幸福,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取舍,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即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
二、功利主義對教育公平的現實合理性
(一)以促進所有學生和社會的最大發展為教育宗旨
“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功利主義價值觀的精髓,個人的自我發展和追求幸福是一種內在需求,受教育是個人的一種基本權利,也是社會和政府的一項責任。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眾教育階段。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在獲得知識和技能后,個人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在創造財富的同時,還能通過交納稅款等形式,促進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投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正如密爾的觀點,個人的充分發展促進了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育資源的分配以效率為首要原則
“效率通常分為內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內部效率是指一個產品怎樣有效的生產出來;外部效率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有價值,即是否收益大于成本?!雹?功利主義倫理觀重視行為的后果,也就是說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能實現個人價值,進而反哺社會。在教育領域,追求效率具體體現在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創造民主、自由的個性發展空間,充分滿足不同學生和家長的需要。無疑,這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性需求的滿足是有利的,同時這也實現了效率的最大化,從而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實現功利主義所倡導的“福利總量最大化”這一目標。
三、功利主義價值觀在指導教育公平問題中的局限性
近10年來,在中國的義務教育領域,“擇校熱”現象漸漸浮出水面,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只要交一部分擇校費,就可以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到教學質量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在客觀上,這對一個孩子的升學和未來就業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擇校費,學校則可以用來改善教學環境,更新教學設備,提高教師待遇,反過來能使學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一系列的措施顯然促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而對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來說的確存在著不公平現象,由于他們很難支付這筆昂貴的費用,必然會使來自這種家庭背景的孩子享受到相對低一等的教育資源。
因此,教育系統總體上反映了整個社會中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不平等結構。功利主義倫理觀在強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的同時,忽視了少數人的權益,必然會使一部分人的權利和利益受到損害。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效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省時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標,才能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結果之一便是導致貧富分化的日益嚴重,經濟上的不公平又導致了教育上的不公平,學校、家長、學生對教育資源的競爭和資源的不公平分配便是具體表現。然而,關于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功利主義并沒有較為明確的闡述,所以功利主義倫理價值取向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在認識與實踐層面均面臨困惑,無法避免急功近利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四、小結
教育家普魯斯斯科特曾指出:“教育所擁有的特權,也說明教育是人進入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階梯,它可以使人得以擺脫原始的依賴狀態?!睌U大受教育的人群,使實際接受教育的人口從少數特定階層擴大到廣大人民,并享受到相對均等的教育資源,符合功利主義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思想,說明功利主義倫理觀對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特定條件下的中國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其重視集體,輕視個人的指導思想,局限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但是這并不能泯滅功利主義倫理觀對解決實踐問題的巨大價值,在教育公平這一問題上,其理論局限的根本在于絕對的“保證公平”與“追求效率”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無法消除,只能做到“相對公平”。因此,必須承認功利主義倫理觀的價值,更需要對其進行借鑒,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不但有利于中國教育公平政策制定的客觀性,還能為教育實踐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伊壁鳩魯,盧克萊修.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的哲學[M].包利民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2.
[2]邊沁.政府片論[M].沈叔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92.
[3]牛京輝.英國公用主義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馬鍵生.公平與效率抉擇:美國教育市場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07.
注釋:
① 伊壁鳩魯,盧克萊修.自然與快樂:伊壁鳩魯的哲學[M].包利民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2.
② 馬鍵生.公平與效率抉擇:美國教育市場化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