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
摘 ?要:筆者認為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與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之間具有較強的相容性,即與學生的個人思維方式、認知方法以及知識結構等方面具有密切關聯,有利于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方向,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法,從而促進小學科學教與學的協同進步,促進科學整體教學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科學教學
在現階段的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有部分科學教師雖然可以對科學新課程教學存有一定的獨到認識,但是他們不能將新課程的教學與小學科學核心素養教學進行融合,由此導致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存在教學思維及方法混亂或者教學內容片面的狀況出現。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對小學科學新課程、科學核心素養、科學課程對構建核心素養的意義以及小學科學核心素養教學等四個方面分別展開論述,供大家參考。
一、科學新課程概述
筆者結合個人的實際教學經驗,從新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三方面對科學新課程教學進行闡述。第一方面,教學內容。新課程教學內容不再將教學重點集中于課本知識一個層面,而是將教學重點由科學課本轉向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多個維度,從而提升學生科學學習的高度、廣度、寬度和深度。第二方面,教學目標。筆者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闡述。第一,于學生的個人發展而言,通過小學科學的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而且還可以通過科學知識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幫助學生真正地了解生活與認識生活。第二,認識自然。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而且還能夠探索大自然神奇背后的真正奧秘。第三,認識科技。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小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夠更為關注科技在國家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樹立更為宏觀的科學學習視野。第三方面,教學方式。小學科學教學在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力量的局限性,并積極地與他人進行合作,認知集體力量的無限性。
二、科學核心素養
筆者通過對科學核心素養的學習與研究,將其歸納為以下四點。第一,從學生的意識而言,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正確的知識,而且還能夠理解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第二,從學生的思維方式而言,學生可以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并懂得通過事物表象總結其背后所隱藏的自然規律,并以此作為自身決策的重要依據,真正讓科學思維服務學生的生活。第三,從學生的認知維度而言,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論斷,并運用實驗或是推理的方式證明自己論斷,從而培養學生科學地認知世界的理念與方式。第四,從學生的視野而言,學生可以以科學為著力點,將關注的角度由學生個人的生活延伸到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展,甚至是人類的發展之中,拓展學生視野的寬度和廣度。
三、科學新課程對構建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筆者認為科學新課程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教學之間具備一定的關聯性,兩者既相互詮釋,又相互補充,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充分發揮科學新課程的積極作用對于提升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筆者從個人、社會以及人類的角度對此進行分析。第一,從個人而言,兩者都注重對學生科學意識與思維的培養。第二,從社會而言,新課程更為注重延伸學科內容,能夠讓學生更為關注社會,關注自然,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學生對社會、對自然以及對人類的責任感。第三,從思維方式而言,新課程中的教學方式更多地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力,與人的協作力,而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方式與理念,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認知規律,認知世界的能力。
四、科學新課程對學生科學核心素養形成實例
例如,在教學“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嗎?”學生:“不能。”/“需要借助聽診器。”教師:“同學們很聰明,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聽診器是怎么樣把你的心跳聲傳遞到耳朵里的呢?”學生:“不知道。”老師:“同學們可以先試一試,看看我們的桌子能不能傳播聲音,好嗎?”學生:“好。”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分組,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方法并合作展開實驗。在學生實驗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咨詢學生:“你們是怎么驗證的,得到而是什么樣的結果?”學生:“我們先是安排一個人輕輕敲桌子,一個人將耳朵貼在桌子上聽聲音,另一個人正常坐著聽,然后再將后兩者兌換,結果表明貼著桌子聽到的聲音比坐著聽到的聲音更加清楚。”教師:“通過這個實驗,大家能想明白聲音是依靠什么傳播的嗎?”學生:“應該是通過振動傳播,因為敲打桌子發生振動,振動分別經過空氣和桌子分別傳播到兩人的耳中。”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對新課程特點的研究,并幫助學生挖掘科學核心素養與新課程內容的結合點,從而為小學科學教學指明方向,并在此過程中,創設出更加具有生活性、操作性和趣味性的科學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月明.小學科學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效方法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11):33-35.
[2]楊紅梅.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