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傳
摘? 要:一般而言,作業的布置旨在檢驗學生在課堂學習知識的成果情況。對于高中數學課程來說,由于一些學習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為了便于學生深入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數學教師通過不斷優化數學作業的方式,達到增強學生實際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本文以新課程理念下優化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下述不同的方面加以展開分析,從而有效提升新課程理念下優化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數學;作業設計方案
引 言:
受到新課改的影響,使得高中數學教學的宗旨與內容均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長久以來,高中數學教學工作開展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數學教師過于注重課堂教學環節,卻嚴重忽視了課后的練習環節,所布置的數學作業質量普遍不高,無法使學生得到應有的訓練,難以靈活掌握所學習過的相關數學知識。同時,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也被忽視。為了改善這種不良狀況,數學教師需要重新設計和優化數學作業,讓學生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之后,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有助于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系統思考與分析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優化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方法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科學設計變式作業
為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教師開展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應該為學生設計變式作業,使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能夠開動自己的腦筋,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科學的數學思維方式。例如:教師講解人教版高中數學《不等式》這節課的過程當中,便圍繞基本不等式求解函數的最值與值域的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通過此種作業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開動腦筋,靈活運用不等式的性質與相關知識,進一步鞏固所學習過的知識,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為學生布置下題作業:已知某函數
,求解此函數
的最值。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講解了不同的求解方法,其一為運用基本不等式的方式,其二為運用函數單調性的方式。同時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不同類型的作業:
作業1:某函數
,求解此函數
的最值。
作業2:某函數
,求解此函數
的最值。
上述作業遵循由淺入深的設計原則,并融入關于參數的分析,使學生能夠掌握分類探討的數學思想,達到增強學生實際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確保藝術式作業設計和優化的合理性
一般來說,藝術可以帶給人心靈上的愉悅,使自身的素養得到提高。數學來源于生活,為了增強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效果,數學教師應該緊密聯系具體的教材內容,依據其相應的特征,精心設計出富有藝術性的作業,帶給學生全新的練習學習體驗,并且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教師講解人教版高中數學《空間幾何體》內容的過程中,便為學生布置了自行設計立體雕塑作品的作業,訓練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講解《圓錐曲線與方程》內容的過程中,為學生布置了設計藝術商標的作業。由于雕塑作品、藝術商標和現實生活都是緊密關聯的,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且便于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學習的相關知識。顯然,通過運用此種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藝術性;另一方面,也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課程學習充滿興趣,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有關數學知識的探索和學習,有利于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效率。
三、注重課題型作業的布置
在高中數學課程當中,實際上存在著很多可以進行研究的課題式內容。為了增強學生學習高中數學課程的效果,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數學教師應該注重課題型作業的布置,為學生設置一些難度適中的數學課題學習作業,鼓勵更多的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其中,以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例如:教師講解人教版高中數學《導數在研究函數中的應用》這節課的過程當中,便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微積分創建的相關發展歷程與關聯密切的信息資料,深入了解與感受微積分的重要作用與價值。而學生進行有關統計案例的學習過程當中,可以要求學生搜集大量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而明確性別和上網間存在的關聯性,達到作業布置的目的,提高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
結束語:從此次論文的闡述與分析當中,可以獲悉,系統分析和思考基于新課程理念下優化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方法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本文以新課程理念下優化高中數學作業的設計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下述不同的方面加以展開分析:科學設計變式作業、確保藝術式作業設計和優化的合理性、注重課題型作業的布置。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得到有關高中數學教師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從中獲取相應的啟發與幫助,以便增強新課程理念下優化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實際效果,進而推動我國高中數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錢軍先.為學生設計作業,讓作業布置更有效——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思考[J].數學通訊:教師閱讀,2018,178(130):1017-1019.
[2]沈定元.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作業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教師閱讀,2018,147(186):11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