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代蓉
摘??要:識字能力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具備的能力,學生識字效率將會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率,字詞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語文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識字學習打造更好的學習平臺。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教學探討
引言: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語文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完善識字教學模式,保證學生在識字學習上的積極性。識字教學需要教師構建豐富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一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識字教學方面還存在一些欠缺。一方面對識字教學重視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教師識字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的識字興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端正教學態度,創新教學方法,從而營造更好的語文識字教學課堂。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識字教學不夠重視,教學能力不足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艱巨的,教師需要提高自身對識字教學的重視程度。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對識字的教學不夠重視,沒有形成良好的識字教學體系。同時,教師沒有強化自身的教學水平,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教學模式上,缺乏教學的創新意識,影響學生識字學習的積極性。
(二)識字教學缺乏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單一
為了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需要認真學習教學大綱的要求,完善識字教學的模式。但是,目前的小學識字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孩子學習效率的提升。很多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往往采取不斷重復、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的模式導致學生對識字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降低了孩子的識字能力,影響著孩子良好學習意識的形成。
二、構建良好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建議
(一)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人格魅力
小學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教學模式,還需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只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才能開展高效的識字教學。這就需要教師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親和度,以學生對教師的喜愛程度影響他們對識字學習的熱誠。為了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從自身的識字教學水平入手,通過學習和聽公開課吸收教學新方法,結合本班級的學習狀況,更好地開展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
(二)豐富識字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需要充分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開展語文識字教學,教師需要豐富識字教學的多樣性,給與學生不一樣的課堂體驗。游戲是低年級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識字教學與游戲的結合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性。比如教師可以將字或者詞的卡片拆分開,舉行字詞組合比賽,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用偏旁部首組成不同的字,看哪位同學做得越快越準,提高學生在識字學習中的積極性。另外,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開展教學。對于一些比較難記的字詞,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或者動畫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提高學生字詞的學習效率。識字的過程中,教師同樣要引導學生寫好字,組織學生進行鋼筆書法的學習。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另外寫一手好字能夠提升學生識字的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構建語文互動教學課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為了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學習效率,改變他們對于學習的看法,教師應該注重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為學生構建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孩子是非常喜歡溝通和交流,教師可以構建互動的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在識字課堂上的積極性。比如:在對字詞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用字組詞,用詞造句,提高學生在識字課堂上的積極性。通過造句學生對字詞有了更好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識字學習效率。另外,通過課堂上的互動教學,鼓勵學生搜集生字向教師提問,看看能不能難住教師。通過這一過程提高學生的漢字儲備量,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成為朋友,有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識字學習氛圍。
結束語:
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識字學習非常關鍵,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在開展語文識字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構建學生喜愛的識字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中融入趣味性的元素,激發學生的識字欲望,提高學習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周崢.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識字能力和閱讀技巧的反思[J].赤子(上中旬),2015(06):158.
[2]于丹丹.?小學低年級字理識字教學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