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摘要:合作學習是一種充滿創造性與實際效果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它的基礎為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基點為研究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先導為目標設計,基本動力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的合作,基本教學方式為小組活動,評價標準為團體成績,根本目標為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合作學習主要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二是,有利與學生認知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合作式教學;角色;分組;定位;分工
新課改提出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能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小組合作式教學中,以工作任務為引領,學生可以全程參與教學。一直以來,我不斷嘗試著將小組合作式教學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小組合作式教學法有助于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完成任務,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一、課堂中應用小組合作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堂有效的課,應該是既傳授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及生活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勢在課堂的優越性也就越明顯。首先小組合作式教學充分賦予了課堂的活動空間,在小組中,老師緊緊充當了一個導演的角色,真正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其次,小組合作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小組內同學必須互相幫助,做有利于小組成功的事情,在解決困難問題中共同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中應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所注重的細節
1、教師要轉變觀念與角色
在合作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是教學活動中主角,而在合作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只是一個貫穿課堂前后的一條線索而學生才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角。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協調學生來進行合作學習。只有教師認清了自己的角色轉變了教學觀念,才能使得合作式教學真正的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去。
2、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
合作式教學中,以學生和學生的互動為主要的合作形式,它在數學課堂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這就要求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要注重科學合理性,讓學生之間建立起合作關系,來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具體做法是:在小組組建之前,教師要對班級里的每位同學做以具體的了解,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以及與同學的相處關系等,也可以通過了解學生自己的意愿,教師該知道學生自己愿意和哪些同學組成一組,然后再結合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基本情況來判斷學生自愿分組組成的合理性。再有就是,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正確對待合作學習中的爭論問題[3]。在小組合作中難免會發生意見不同產生爭論的情況,在討論問題時這種爭論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思維促進手段,小組學生之間有爭論,說明了小組成員都進行了自我思考,他們盡管可能會有對有錯,可是這樣的爭論過程其實刺激了他們思維的活躍度,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與探究的能力。當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后,學生之間就可以相互指導,完善彼此的思維,共同進步。
3、強調小組合作精神,融洽個體與群體的關系。
針對我班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烈、浮躁而不塌實的弱點,我要讓學生學會自我“反省”。在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觀點的基礎上,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首先要訓練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下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怎樣大膽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開展爭論和辯論,并以一種什么樣的態度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等。
4、教師確定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愿望
在合作式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必須要有明確合理的合作任務及目標,才會使得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愿望。這就要求教師對數學教材有著熟練的掌握、透徹的分析、以及合理的處理,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問題的難度合理,呈遞進式的鏈性問題,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將知識由簡入難,并對難點進行分散,使難點變易。合作學習的目標也要合理制定,不能太過容易使得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也不可以制定的過難,讓學生根本無法完成,那么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也會消失。
5.把握好教師定位,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
合作探究學習以自主為前提,但這并非是讓每個學生各自為政,而是要讓他們在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學習的同時加強與小組成員的合作交流,少走彎路。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缺位,不能成為純粹的旁觀者,而要成為睿智的引導者。學生畢竟知識積淀少,對事物現象的認知能力弱,完全靠自身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可能性很小,而且有可能走偏方向,從而帶來負面效應。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從合作探究學習活動開始之初,教師就應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這里所謂的科學,是指教師的引導要有度,總體上以控制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探究,但切忌過度指導,進而剝奪了學生探究的空間。這個“科學”之度沒有恒定的值,對它的把握,全賴教師個人據實際情況而定:學生素質好,自主探究能力強,指導可少些;學生素質不好,自主探究能力弱,則指導深入些。
6.合理分工,促進學生教學活動參與積極性
在合作教學中,合理的分工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使得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合理分工,意味著每個同學身上都有了所背負的學習任務,這就可以讓他們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可以去積極的找尋資料,努力的思考解決自己的任務。
7.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小組合作式教學中,以項目任務實施為載體,強調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自我構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身的角色要進行重新定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者。此時,教師要以與學生平等的朋友、伙伴的身份,引導學生參與合作,而不是領導者、旁觀者。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相互評價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讓學生感到自己是知識的主人,增強學生求知欲望與合作意識。因此,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為有效的小組合作,營造出一種平等的、民主的教學環境。
8.嵌入式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生學習信心
自信心是人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的動力基礎。所以,一要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二要注重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課堂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
課堂教學中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但是在整個評價過程也要做到因人而異,指出一些不足之處,這時評價要側重于創造性和個性。
總之,通過小組合作式教學,使學生體驗交流、合作的快樂,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通過研究提高專業教師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改下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促進專業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