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和
摘? 要:一直以來,數學都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項重要學科。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能夠掌握數學知識,也能夠在同時掌握數學思維,使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所以更有效的教學方式也非常值得被探討。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從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定義來看,不難發現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希望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生的日常零碎時間進行整合,使學習變得更有效率,真正將時間用在對的地方。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的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一、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在學生自主學習階段的應用策略
(一)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模式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一直都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它不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也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提高數學素養的同時,也能夠提高綜合素養。而在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仍然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來進行教學。將微課與翻轉課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更好地體現出來。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的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先行收集資料,制作出一個有關等比數列的微課視頻,然后將其發布到微信群中。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們通過分組來觀看微課視頻,并一起討論視頻中的知識點。幾名同學或者聚在一起,或是通過另組建微信群的方式,一起針對微課視頻中的內容,提出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更好地好會出微課與翻轉課堂的作用。
(二)充分發揮微課的“點撥作用”,引導學生合理開展練習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師生的主體地位正在發生轉變,學生正逐漸成為課堂的主體與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主要起到引導和協助的作用。那么,在微課與翻轉課堂的結合教學中,教師也要銘記這一點,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即使在微課中也要進行體現。例如,在學生學習“概率”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微課來讓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多收集生活中有關概率的視頻,將其進行整合與細化,并結合教材內容,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微課中,教師講完了知識點后,也要布置好作業。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每一道練習題,用一兩句話的方式進行點撥和啟迪,發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進行分析答題。
二、微課與反轉課堂結合在課堂教學階段的應用策略
(一)“立竿見影”的課堂導入環節
微課也好,翻轉課堂也好,或是二者的結合也好,其目的都是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將學生的日常零碎時間進行整理,使學生們的學習更有效率。同時,微課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的結合,也是“先學后教”的一種體現。需要學生們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而面對過程中學生們自己真的無法解決的,再由教師進行系統的講解,幫助學生們更好也更有目的地掌握知識。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談到一點,那就是課堂的導入環節。以普通課堂來說,導入環節相對復雜,它需要教師能夠很好地帶動學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接下來要講解的內容打下一層合理的鋪墊。但是,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卻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畢竟學生們已經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自己也自行學習過了,并且也發現了問題。那么,教師在導入環節中,完全可以開門見山的、立竿見影地進行導入了。例如,在學習某一個知識點時,教師直接可以在黑板上列出這個知識點的幾大重點與幾大難點,然后直接切入,迅速地為學生們解答疑惑。這樣“雷厲風行”的導入環節,也是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教學模式的一大優點,減少了課堂負擔,節省了課堂時間,使教學更有效率。
(二)用心發現,檢查學生的微課學習效果
前文中提到了很多微課教學的優點與翻轉課堂教學的優點。此二者的結合能夠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習不會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學生學習也更自由。但是,即便這種教學方式有著諸多優點,卻仍避免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的學習是不在教師的管控下的,所以難免會有一部分學生出現投機取巧、不懂裝懂的現象。表面上給人一種好像認真學習了的感覺,實際上卻完全沒有學習。那么對此,教師需要認真地進行檢查,實地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幾個相關的問題來對學生們進行抽查,或者是列出主要問題,讓全班同學共同回答。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教師只要通過學生給到的反饋,就能很好地判斷該名學生到底有沒有好好學習了。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微課與翻轉課堂結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鼓勵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微課的“點撥作用”,引導學生合理開展練習,“立竿見影”的課堂導入環節以及用心發現、檢查學生的微課學習效果等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節約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永福.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16.
[2]劉娜. 基于微課的高中數學“翻轉課堂”實踐研究[J]. 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5(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