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婭
摘 要:高中化學選修模塊的教學,一直存在一些令師生困惑的問題:應該選擇哪個模塊,具體怎樣實施教學。本文以筆者個人經驗,談談在《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物質結構與性質;教學設計;教學實施
高二化學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是和選修五《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并列的選修模塊。該模塊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考慮到中學階段學習的特殊性,理論學習不能過于艱深抽象。在教學中,要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盡量做到“不超綱”。為此,本人在教學中也做了大量的嘗試,利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下面我來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
首先,通過對課堂的精心設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前讓學生對課堂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主要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對課本中的重難點知識,學生們可以通過閱讀和查閱資料,提前掌握。在學習“電子云和原子軌道”時有三個難點:一是如何理解電子在不同能層的不同能級運動;二是如何理解同一個原子軌道里,最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而且它們的自旋狀態相反;三是如何理解p能級有三個原子軌道且相互垂直,電子云為啞鈴型。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呢?后來,我想,能不能讓學生模仿電子的運動,勾勒出電子云輪廓圖。想好之后,馬上動手。我找來幾個學生,錄制了以下三段視頻:一是兩位同學按照一大一小走出1s和2s兩個能級的電子云輪廓——兩個半徑不同的圓;二是三位同學按照x、y、z三個軸勾勒出三個p軌道的電子云輪廓;三是讓兩位同學在同一個圓形軌道上運動,一個順時針旋轉,一個逆時針旋轉。在課堂上當我播出錄制好的的視頻,同學們先是哄堂大笑,笑完之后,立刻大聲喊道“自旋!自旋!”能回答的這樣標準,想必同學們已經對課本進行了反復的閱讀。這些微觀抽象的概念,同學們的接受度竟然很高。究其原因,我認為,同學們應該是好奇,想要搞清楚老師到底叫那幾個同學干什么,問清楚之后,就對即將要學的知識產生了興趣,進而提前就對課本內容進行了預習。通過課堂練習檢測,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也完美達成。
其次,創設引導學生參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這節內容時,我布置給同學們一項作業,讓他們提前做一個甲烷分子的正四面體模型。原以為由于同學們學習任務繁重、時間緊張,可能不會在制作模型上下多少功夫,但是出乎我的意料,上課時,大家手中都拿著一個自己做的模型。在介紹了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之后,我們從四個電子對的理論模型入手,再除去孤電子對,剩下中心原子實際結合的原子,并觀察分子的實際構型。同學們拿著自己親手做的模型,學習興趣也非常高漲。一邊動手組裝,一邊觀察分析,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從小組討論,再到新知識的構建,同時也對理論模型和實際構型的異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課堂上,學生一直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整體與教師配合默契,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巧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也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另一節共價鍵的知識學習中,我根據要學習的s-sσ鍵,s-pσ鍵,p-pσ鍵的電子云重疊圖像,提前準備了與電子云形狀相似的橢球、酒杯和糖果,盡量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另外,習題課是以學生練習為主要內容的課型,是新授課的補充和延續。它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利用已經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通過計算、討論等多種方式完成習題的任務,以達到鞏固、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的目的,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習題課課堂上,如何讓學生不再是單純的做題,對做題的過程不感到枯燥?嘗試引入高考真題,通過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有解題的成就感。如何讓學生在25分鐘有效期之后,還能將注意力留在課堂?嘗試提前印制學案,設計合理問題,在課堂上預設一個定時訓練環節,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解題。在3分鐘解題之后,通過小組分析,同學分析,教師講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何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錯?嘗試在課堂練習的環節中,采用板演的形式,讓學生書寫,教師點評,及時糾錯,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以下是本人對《第一章復習題》的教學過程設計:
(一)《原子結構》真題再現與相關知識回顧
學生活動1:思考問題并回答
教師活動1:引導分析及時點評
(二)《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真題再現與相關知識回顧
學生活動2:思考問題并回答
教師活動2:引導分析及時點評
(三)定時訓練
學生活動3:3分鐘定時訓練元素推斷題(略),之后小組討論分析。
教師活動3:教師巡視,觀察各位同學、各小組學習、交流情況,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和小組進行指導,請同學在全班講述分析過程。
(四)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4:回答上題中涉及到的化學用語的相關問題(略)。
教師活動4:針對每一個問題找學生板演化學用語,及時點評。
(五)課堂小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注意解題過程中要做到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書寫時注意化學用語的準確性。
最后,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激勵并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歸納、總結,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僅僅是教參的模仿者,而更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創新者。
參考文獻
[1]朱志江.《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分析及教學建議[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8)
[2]陳曉敏.張聰杰.《物質結構與性質》中科學方法的教學設計探討[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2)
[3]李明友.楊芳.《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教學方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