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青

摘 要: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優秀的教學設計對于實現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該通過創新教學設計的形式,優化教學設計的環節,來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展和落實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核心素養”一詞一時成為關注和談論的焦點。新修訂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指出該學科應該具備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大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出發點和大方向上應該與高中階段是一致的,同樣具有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的道德境界、法治素養、政治認同和思辨能力的使命。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靈魂。優秀的教學設計對于實現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應該通過創新教學設計的形式,優化教學設計的環節,來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展和落實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課程目標要轉型
過去,我們追求“三維目標”,現在我們追求“核心素養”,這是我國課程改革的標志。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也要適應這一趨勢,要從過去重點關注微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向宏觀上注重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相關性轉變。美國著名教育家理查德理查德·I·阿蘭茲說過:“教學目標是設置會給教師和學生一種方向感,并幫助學生意識到他們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的目標”。[1]
學科素養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包括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際上是三維目標的深化與整合。所以,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對于教學目標部分一方面要堅持教學目標多元化,既要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也要從不同核心素養角度考察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學目標也要針對具體內容有所側重,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學活動等對應不同的核心素養方面有所側重。以八下教材部分教學內容為例,分析教學目標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育的導向作用。
二、教學情境巧創設
教學情境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依教學內容而設定,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為載體,學生置身其中,既能增強生活體驗,還可喚醒道德自覺。所以,創設有效情景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意義重大。
教學情境的設計一方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對于“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我們要慎重選材,情景內容要具有時政性和生動性,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具有啟發性和思辨性。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學情景設計的聚焦點,不能為了課堂的豐富多彩而丟掉“核心素養”這個靈魂。這就要在選擇情景材料時從復雜多樣的社會現象中剝離出能映射核心素養的典型案例,剔除阻礙學生認識知識本質的細枝末節,讓學生從好的情境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培養良好品格。如在學習《依法行使權利》這節課的“行使權利有界限”這一知識點時,設計如下情境:
2018年1月5日,在由合肥站開往廣州南的G1747次高鐵列車上,一位女子為等候愛人,用身體強行阻擋車門關閉,并要求列車員通知檢票員放行其愛人,當時鐵路工作人員和乘客多次勸解無效,造成該列車晚點發車。
學生看材料及相關視頻,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活動一:該女子的行為會對哪些人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探究活動二:該女子行使權利的方式是否恰當,這啟示我們行使權利時應注意什么?
以上情境中的新聞時事轟動一時,眾多媒體也對其進行了報道和評論,具有時政性;學生對此事件關注度較高,興趣濃厚,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通過對事件的討論和探究,便于鍛煉學生的啟發性、思辨性;通過探究得出結論“行使權利有界限”,啟示同學們要有法律意識、規則意識、公民意識,便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教學活動需優化
有效的活動化教學是課程有效開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方式。在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尊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合作分享中擴展經驗,在自主探究中增強學習能力,從而有利于初中生品格和終身發展的目標的達成。
如何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推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建構,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首先,從主體上看,教學活動設計要實現“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有機統一,根據學生生活實際設計豐富、創新的活動形式,可合作探究、辯論、搶答,也可圖文展示、角色模擬,教師負責穿針引線,學生負責置身其中,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其次,從時間上看,教學活動設計要做到“課中活動”和“課后活動”的統一。既要豐富課堂中學生的合作探究、話題辯論、模擬法庭等活動形式,又要豐富課后調查研究、文獻收集、網絡建議等,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法治意識。再次,從內容上,要實現活動設計“課前預設”和“動態生成”的統一。在活動實施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既要忠實于“原創”,又要根據學生探究過程中的生成內容,及時做出調整,甚至大膽創造,變囧境為機遇,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教學評價思改革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通過教學評價能夠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課堂表現,有效調節教學行為,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提升和智力、品格的發展。
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需要,應不斷探索適應現代化教育環境的科學教學評價方式。首先,要增強教學評價的綜合性和多元性。[2]即不但要評價學生知識是否掌握,還要評價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是否得到發展,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個性是否得到張揚、人格素養是否得到培育。其次,要堅持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有效的自我評價有利于推動學生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而他人評價相對于自我評價更客觀和公正,能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有效依據。再次,要圍繞議題體現教學設計中活動情景的設計思路。活動情景的設計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素養的表現正是主題活動的聚焦點。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將來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應當養成的學生”,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設計中要改變以往的設計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優化方面做出有效調整,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讓學生習得知識和方法,形成法治意識、理性精神,實現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
參考文獻
[1]richard I Arends.《學會教學(learning to teach)第六版》[M].P84
[2]張盈環: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設計反思研究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2019年度泰安市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