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潔
摘要:在當今教育形式的不斷發展下,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步,對于小學教育體系教育事業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當代小學教育體系中,不再只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不再被“主科”思想所束縛,同時也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其中美術學科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基于此,本文針對美術學科素養進行概述,并提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分析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萌芽時期起到積極正確的引導作用,為學生的審美觀、欣賞觀、價值觀等奠定正確的基礎。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以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對美術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全面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挖掘學生學習美術的潛力和天分,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和成長提供一份保障。
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學科核心素養所支撐,核心素養就是設立這門學科的基礎保證,同時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對于小學美術來說,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識讀圖像、美術表現、審美情趣、創新能力和文化感悟。小學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其具有綜合性,雖然核心素養包括五個方面,但這五個方面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彼此之間存在一種密切的聯系,想要培養學生一方面的素養,必須以其它幾個方面為依托,這樣才能有效培養;二是其具有終身性,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滲透,同樣學生一旦形成了自身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便是獲得了一種綜合能力,學生將會受益終生;三是其具有階段性,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美術基礎在不斷變化,對于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要因時而異,要保證培養策略的創新性。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都適用,想要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最關鍵的也是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使用任何教學策略都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情境創設來將美術課堂變得趣味且生動,由此來吸引小學生的關注。例如:在《魚的紋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魚的理解很少,有些學生甚至并沒有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過魚的樣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先對“魚”熟悉起來,先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魚的圖片,并對重點部位進行文字標注,讓學生通過圖片文字相結合的方式來加強對于魚紋樣和形狀的記憶,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從而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對于圖像的識別能力。
(二)組織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創作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中,不僅包括靜態的美術教學,同時也包括動態的教學欣賞,對于動態的美術教學,教師就要加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美術的樂趣,進一步深化對于美術的認識,加強美術學習的情感,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創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遠近的奧秘》的教學中,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樹木大小、模型高低等來理解距離遠近與構圖大小的關系,以求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符合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幾個學生進行情景演繹,讓繪畫的學生以同等比例觀察,并且在紙上畫出自己看到的情況,之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加強學生的美術創作力。
(三)巧設課后作業,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力
對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課后作業的設計與課堂教學同樣重要,因此教師對于課后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學科核心素養,最大化的發揮課后作業的價值,不要讓課后作業變成一種流于形式的存在。教師對于課后作業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逐步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力。例如:在《化裝晚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制作化妝晚會配飾的作業內容,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自己的繪畫、剪裁、設計來一步步完成化妝晚會需要的道具,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要起到正確且積極的引導作用,不能只注重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學宗旨,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同時教師要正確認識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美術意識。
參考文獻:
[1]湛娟娟. 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微探[J]. 小學教學參考, 2016(36).
[2]許秀萍.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J]. 黑河教育,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