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蕓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已很難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才培育的需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在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力求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更新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就小學數學這門具有較強抽象和邏輯性的學科來說,以小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來看,其學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進而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教師關注的話題。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綜合性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創設情境;生活化教學;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促進滿足自身發展需求的各種能力的提升,以及從情感和態度方面認知這門學科,發自內心地喜歡這門學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新課改倡導的教學理念,也是教師所追尋的重要目標。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不斷進取、勇于創新,潛心鉆研并積極采納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為數學教學注入無限生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做出努力。
一、引入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信息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多媒體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因其特有的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激發學生興趣,優化教學效果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之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巧妙引入多媒體教學,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例如,以“多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為例,本課主要介紹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一些常見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其與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關系。在課堂伊始環節,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動畫視頻,大致內容是:阿凡提在街市上賣地毯時碰到財迷的巴依老爺路過詢問地毯的價格。為了愚弄他一番,阿凡提說道:“我這有兩塊分別是長方形和三角形的地毯,假設你能通過觀察猜測對它們面積之間的關系,我將兩塊地毯全都送給你;猜錯的話,你要出雙倍的價錢買地毯。”愚笨的巴依對此一無所知,于是灰溜溜地走了,阿凡提則高興地笑了起來。視頻播放至此,我將其暫停,向學生出示了地毯對應的形狀,向學生問道:“應該怎樣判斷這兩種圖形之間的面積關系呢?你能幫巴依老爺計算一下嗎?”問題一出,學生的學習興致被調動起來,課堂氛圍也隨之高漲,我也趁機引入教學內容,開始了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如此,引入多媒體教學,優化了學生的視聽效果和學習體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打好了基礎。
二、開展生活化教學,強化學生對知識理解
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體現在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與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這一點,教師可以從教材內容出發,尋求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點,在此基礎上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將嚴謹、縝密的數學教學以充滿生活氣息的形式展示出來,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易于學生理解和認知。為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注重生活化教學的開展,以此來拉近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例如,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我先向學生講解了相關理論知識,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之后,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應用,我給學生設置了購物式的教學情境。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一張超市購物的圖片作為背景,將學生的學習用品收集起來作為商品;用價簽以小數的形式為“商品”標上價格,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商家,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學生對這種形式的活動比較感興趣,都積極參與其中。在貼近生活的購物情境中深刻認識了小數加減法的運用。如此,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拉近了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使課堂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將其運用到實踐中,用其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此,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學生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鞏固,從而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因而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將數學學科的實用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例如,以“比例”這部分內容為例,完成課堂知識的講解活動后,教師可在課下帶領學生到操場上進行實踐活動,如計算旗桿的高度。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探究各種可能的計算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比例知識計算旗桿的高度。又如,以“扇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在完成課堂知識的講解活動后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如到校門口或者馬路邊觀察車流量的情況,或是統計人們不同的出行方式,將相關數據記錄下來,并制成扇形統計圖。如此,便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了實踐中,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了數學學科的實用功能。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它離不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及學生對課堂的積極主動參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數學教學注入無限生機,為提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崔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6.
[2]劉志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5.
編輯 段麗君